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最後一哩路
當前問題已不僅限於床位的短缺,更涉及可負擔性、持續性,以及香港是否能支撐其長遠的教育抱負。
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承認了解決學生住宿問題的緊迫性,並加強政策支持及鼓勵私人市場的參與,共同應對相關挑戰。
儘管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香港需要一個多管齊下、以長遠發展為基礎的策略,才能培養未來人才,鞏固「留學香港」品牌的吸引力。
香港學生宿舍供應緊張的根源,來自一系列成功吸引人才的政策。政府將非本地學生的招生限額,從幾年前佔總招生人數的20%提高至明年的50%目標;加上IANG簽證提供獲得永久居留權機會的途徑,促使非本地學生人數急劇增加。
此外,香港在全球教育市場中,也因其他國家的政策變化而受益。美國曾是很多國際學生的首選目的地,但由於特朗普政府時期政策不穩定,國際學生流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之下,香港憑藉高質素的教育和區位優勢,成為備受青睞的替代選擇。

面臨94,000個床位缺口
然而,這份成功也帶來了供應壓力。目前,香港學生宿舍面臨94,000個床位的缺口,且預計到2028年,缺口可能擴大至12萬個。
為應對這一挑戰,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城中學舍計劃,旨在將商業空間改建為學生宿舍,並向大學撥出土地用於建設更多宿舍單位。
這些措施無疑是一個積極的開端,但無奈仍難以完全滿足需求的增長速度。
隨著需求的急升,投資者也對學生住房的商機產生了不少的興趣。
過去幾年,出現了多宗將工廈改建為宿舍的交易,並吸引愈來愈多的發展商和投資者參與。儘管新床位不斷落成,可負擔性的問題卻愈加突出。
在大學附近,私人開發的學生宿舍平均租金已高達每平方呎70至80元,這意味一個約120平方呎的小房間,月租輕易逾10,000元。按照每平方呎計算,這甚至比一些服務式公寓的租金更昂貴。
對於非本地學生,尤其是來自內地的小康家庭,這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此外,內地家庭一般都會通過中介的一條龍服務,為孩子解決入學申請、簽證服務,以及住宿問題。
這些中介在本已高昂的費用上再加一層利潤,導致學生宿舍逐漸演變為一種利潤很高的產品。本質上,這種趨勢有點背離香港教育抱負中的包容性原則,並對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構成挑戰。
可參考PPP模式
世界其他擁有世界級大學的城市,可以為香港提供寶貴的參考經驗。同樣地,留學生的住宿在這些城市也不便宜,但通過多方參與和創新解決方案,許多城市成功實現了可負擔性與社區融合的平衡。
對於香港來說,可以參考海外的公私營合作(PPP)模式和社區參與的方案,有望為學生住宿問題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公私營合作項目需要政府、學界與私營部門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提供優惠地價、稅務獎勵及快速審批,並要求發展商提供一定比例的低於市場租金的單位。
大學則需扮演守護者的角色,確保PPP項目中可負擔性與社區建設的目標得以實現,而不僅僅是供應床位。
對於私營部門而言,學生宿舍應被視為一種穩定的長期基建投資,將適度回報與較低風險及積極的社會影響相平衡。
探索家舍計劃
除了大規模的建設項目,香港還可探索更具創意的社區主導方案,例如「家舍」計劃。
許多退休長者居住在子女搬走後的空置單位中,但因怕麻煩而不願意分租。
政府可以開發一個可信的平台,負責學生的背景審核、標準化租賃協議及提供後勤支援,從而消除長者的顧慮。這一計劃不僅能為長者提供額外收入,還能為留學生提供可負擔且文化沉浸式的住宿體驗。
隨著退休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家舍」計劃不僅能可持續的填補學生住宿資源的缺口,還能促進世代間的社會融合。
學生住宿問題不僅是政策的挑戰,更是對香港能否平衡發展與公平的試金石。通過廣泛應用結構完善的公私營合作模式,以及推廣如「家舍」計劃等創新方案,香港可以在國際教育市場中,樹立一個可持續與包容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