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媒體基金會反擊AI「免費午餐」:停止爬取數據 使用付費API支持非營利使命
數據饑渴的AI與維基的「免費午餐」困境
維基百科擁有龐大經過核實的知識庫,正是AI訓練的理想原料——高質素、多語言、免費開放。基金會指出,AI企業透過爬蟲大規模提取數據,卻無需回饋,導致網站流量失真:今年5-6月異常高峰原為偽裝人類的AI機器人,剔除後人類頁面瀏覽量年減8%。 更嚴峻的是,AI改變搜尋習慣:用戶直接問ChatGPT或Grok獲取答案,繞過維基首頁,捐款橫幅曝光率驟降。基金會財務報告顯示,上財政年度營運成本高達1.785億美元,主要靠捐款支撐,無廣告收入。 全球第7大訪問量網站的伺服器負荷已達極限,爬取不僅耗資源,還可能劣化用戶體驗,威脅義工貢獻熱情。
Wikimedia Enterprise:付費API的倫理與實用雙贏
基金會推出Wikimedia Enterprise作為解決方案:這是選擇性付費API,允許企業大規模存取內容,無需爬取,避免伺服器過載。 平台提供企業級API、合約與SLA(服務水平協議),附帶元數據與「可信度信號」,助AI系統偵測破壞性內容。使用付費模式不僅支持非營利使命,還確保內容時效性與準確。基金會呼籲AI開發者「負責任使用」:在輸出中明確歸屬維基貢獻者,維持透明與人類努力的尊重。 這非法律威脅,而是倫理指南,呼應內容創作者的廣泛訴求。
全球版權抗議浪潮:從新聞媒體到維基的集體覺醒
維基的行動置於更大脈絡:內容創作者正聯合抵制AI的「免費數據」模式。多國新聞媒體與企業對OpenAI、xAI等提起侵權訴訟,美聯社與路透社則與AI巨頭簽訂合作協議,換取授權費。 Google早在2022年與維基達成商業協議,付費取得內容。 基金會CEO Maryana Iskander(預計2026年1月卸任)強調,AI依賴維基的公共財,卻應回饋以維持良性循環。 此波抗議反映AI倫理轉折:從無償爬取到付費合作,平衡創新與公平。維基的聲明或許開啟先河,迫使AI企業反思:知識非無限資源,義工的無償勞動值得金錢與尊重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