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日中天 麥肯錫助力企業轉新 資料圖片

AI如日中天 麥肯錫助力企業轉新

商業

廣告

人工智能(AI)是近期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因為這種科技將會完全改變人類的生活,包括工作模式。近期顧問公司麥肯錫因應這項科技,發表研究報告,助力企業掌握最新科技趨勢,突圍而出。麥肯錫本身亦面臨科技轉型,對人才的需求與以往大不相同,企業必須清楚自身特點,採納適合的科技,同時物色匹配的人才。

麥肯錫將於2026年迎接100週年紀念,顧問行業隨著時代轉變,近年面臨最激烈的變化。
傳統來說,顧問公司因應不同客戶的需求,進行市場調查,然後為企業出謀獻策,提升營運效率及改善業績。
麥肯錫香港分公司總經理石煒麟說:「以前幾十年,項目的時限較短,例如做一個五年的商業計劃,大約要兩至三個月;現時的項目大多是轉型,時間較長,大約要18至24個月,而且分階段進行。」

ai如日中天 麥肯錫助力企業轉新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今日唔知聽日事

以前,顧問公司為企業擬定建議書,訂立一個目標,例如未來五年開設100間分店,為分店的選址、銷售的產品種類提供建議。
「以前我們提供建議書後,基本上工作已經完成;近10年來,顧問行業需要涉足實際執行,訂立目標後,與客戶分階段執行。我們的同事需要親自『落場』,包括一起研發手機App、訪問顧客、撰寫銷售手冊等。」
世界變得愈來愈快,所謂「今日唔知聽日事」,企業較難作出長遠規劃,以前的五年計劃書,在現今世代經已行不通。
「不變的是必須先訂立清晰的策略方向,例如主攻高檔還是低檔,然後協助客戶將服務或產品推出市場,了解市場反應,包括參考各種數據,然後進行調整,還要適時引入全新的模式、技術等。」

自從智能手機普及,數據生產量大幅提升,現時每間企業都要進行大數據分析,協助作出決策,雖然數據可以協助企業營運,但是仍然需要顧問公司的助力。
「很多公司都會聘請擁有豐富經驗的人才擔任高層,因為他們做得成功,所以一直這樣做,但是他們的思想比較固定,顧問公司可以帶來其他思維,包括其他公司、行業的做法,例如銀行業可以參考零售業的做法。」
現時各行各業都需要科技轉型,無論系統、流程、人才各方面都要改變,因為「好難自己改自己」,所以需要第三方從客觀的角度協助,並且一起訂立共同的目標,然後一起達到。

ai如日中天 麥肯錫助力企業轉新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企業文化需要配合

麥肯錫發表的《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報告指出,88%受訪企業表示,至少在公司一個業務單位使用AI,按年增加一成。
近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表示,公司仍處於實驗或試點階段:只有大約三分之一表示,公司已經開始大規模推動AI。
「美國或內地的公司傾向成為領先者,而香港公司未必擁有相同的想法,較多希望成為快速跟隨者(fast follower),看見其他企業做出效果,他們才跟著做。」
麥肯錫報告又指出,雖然AI在應用案例層面帶來了成本和收入效益,但迄今為止,只有39%的企業表示對企業整體的稅前利潤產生影響。

「如果企業只是利用AI工具,例如生成計劃書,但是公司的運作模式,例如不斷開會又不斷討論,對員工的評核機制依然如常,即使個人生產力有所提升,但在企業層面最終都沒有改變。」
AI仍是嶄新的科技,很多企業都比較審慎,最初應用在無關痛癢的流程,而不是核心業務,即使試驗成功,未必對企業整體營運起到作用。
不過,也有企業勇於嘗試,積極採納AI科技,當愈來愈多成功例子,其他企業亦會仿效。
以金融業為例,由於行業受到規管,所以員工入職的時候,都要熟讀員工手冊。
當在實際工作的時候遇上問題,以前員工需要翻查這本手冊,即使找到相關的條目,亦未必完全切合實際的情況。

企業可讓AI熟讀員工手冊,然後作出不同情景的訓練,成為一個完全明白員工手冊的同事,當員工遇上問題,可以向他發問,很快便能夠找到答案。
「科技界每兩、三年就出現新的趨勢,早前的非同質化代幣(NFT)熱潮轉趨平淡,但有些趨勢,例如手機上網,最終令不同行業將業務轉移,甚至出現完全倚賴手機的業務,例如叫車平台Uber。AI跟手機上網一樣是一個實在的趨勢,現時仍在起步階段,未來五至十年,人們使用AI,將像現時使用智能手機一樣變得理所當然。」

ai如日中天 麥肯錫助力企業轉新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計到條數才做

每種新科技出現的時候,都會需要經歷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urve),最初出現的時候讓人們嘖嘖稱奇,然後被吹捧到上天;不過很快跌落幻滅低谷,之後才會慢慢穩定下來,AI亦在經歷這樣的曲線。
「企業應先進行理性分析,AI對業務帶來怎樣的影響,例如節省多少人手、線上推廣的轉換率是否可提高?這些都是『有數得計』,如果『計到條數』,才決定去做。」
企業可以兩條腿走路,一邊嘗試使用AI完成手板眼見工夫,例如生成報告;另一邊廂,在真正牽涉核心的地方使用,例如銷售、風險管理、編程等,未必一下子全部皆用AI。

此外,企業使用AI,需要貼合自身行業的特性,以美容業為例,員工通常會透過WhatsApp與顧客溝通,例如吸引一個久未惠顧的顧客再次到來,如果顧客數目眾多,員工真的做到「無停手」。
現時流行AI代理(AI agent),一個AI代理可以替代20個人手,而且肯定做得更好,因為不會遺漏、怠慢。
大約五至十年前,人們一窩蜂修讀計算機科學,現時這個行業可能會被AI取代,因為AI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模式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因為AI已吸收很多舊有數據,可以自行撰寫,以前可能需要20個程式員,現在可能只要五個程式員加15個AI代理,便能完成相同的工作。

「很多公司的IT系統使用30年前的程式撰寫,陸續需要翻譯成為新的語言,如果人做的話,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一定會有錯漏,AI比人類更能勝任這項工作。」
石煒麟觀察到,有些公司在晚上讓AI代理不停撰寫,上班時間由員工查核,結果效率大升五倍以上。
當智能手機興起及普及,產生完全以手機為起點的業務,即是所謂的mobile native,內地也有不少這樣的企業,例如阿里巴巴、拼多多等。
「十年後,市場上可能會出現AI native的公司,除了創辦人外,一個員工都沒有,先去了解AI是否能夠完成所有流程,遇上無法完成的工作,才添加一至兩名人才。」

現時AI仍在起步階段,當然沒有這樣快會出現AI native公司,但是不少企業都在轉型。
麥肯錫團隊觀察到,內地某間數字銀行的工作微信群,內有五個是AI代理,他們像真人一樣回應,以及完成工作。

ai如日中天 麥肯錫助力企業轉新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為初創公司帶來好處

AI絕對能為初創公司帶來好處,這些公司資源緊絀,未必有足夠資源聘請太多人手,可以使用AI取代,所以將來會出現只有創辦人的獨角獸公司。
「AI雖然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是現階段仍有無法取代人類的地方,例如真正的創新、領導能力、判斷、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等,例如銷售保險,顧客傾向信任真人顧問,而非AI代理。」
此外, AI有助拉闊員工的生產力,當每個員工都有超級電腦協助,是否每個員工都可以做得很好呢?以目前的情況而言,並非如此。
「AI確實將地板(最低水平)拉高,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似模似樣,但是天花板(最高水平)下降,因為很多人靠AI生成便算,而很多好東西都是靠人腦思考出來,所以AI表面提升效率,實質有可能令整體質素下降。」

無論公司規模如何,管理層最緊張的當然是生意,生意固然重要,但是中期便要認真考慮轉型。
中小企未必有資源聘請顧問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管理層最想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他們可以考慮使用AI工具,例如支付、會計、線上推廣等,這些都可以協助開源。

未來企業兼容人才

近年流行「僱主價值主張」( Employer Value Proposition,EVP)這個用語,意指企業在招聘和留住人才方面的重要策略,這關乎企業文化、工作模式、員工的職涯發展等各方面。
現時年輕人未必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一個收入來源,收入可能來自於兼職、投資,讓他們能夠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例如每年只做半年工作,其他時間可以旅居或發展興趣。

「現時不是所有人才都想付出100%,有人想付出150%;也有人想付出50%,企業需要想辦法兼容這些人才。」
企業需要了解年輕人的想法,才能夠吸引人才,至少公司要與時並進,不要讓他們覺得落伍,制定彈性的在家工作、工作時間、發薪方式等,與員工一起討論及解決問題。

省下成本回饋員工

不同行業特性各異,如果AI可以取代部分員工,可以考慮將省下來的成本,回饋給其他員工,例如原本團隊共有100名員工,現時減至60名,而這60名可以獲得更佳報酬。
麥肯錫於全球聘用超過10,000名員工,香港員工超過100名,因應企業營運的轉變,麥肯錫聘請的人才,也要作出調整。

「我們通常聘請國際大學的MBA學生,主要看重分析、解決問題及溝通能力,即是所謂的一般『通才』,因為他們能夠勝任不同工作;現時這類人才佔比降至三至四成,其他五至六成傾向於『專才』,例如專精數據、用戶體驗、培訓人才等。他們要有能力影響及為客戶提供靈感,還要懂得使用AI,以及與團隊完成工作。」
麥肯錫內部也有自己的AI模型,大部分員工在每日的工作中,都會使用這個模型,包括進行市場調查、製作演示物料,亦有很多AI代理協助完成不同工作。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