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心理學 無聊退場 資料圖片

4個心理學方法 讓無聊退場

商業

廣告

讀者是不是也曾經試過,明明放假卻一點都不開心?時間多的是,卻不知道該做甚麼;或者滑了好幾圈智能手機還是覺得空虛,做甚麼都提不起勁,只能對著天花板嘆氣:「我真的好無聊!」

讀者有沒有想過,無聊其實不僅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訊號?它可能在提醒,生活出了點小問題,並非只是缺少娛樂,而是缺少意義。
今期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陪讀者一起重新認識「無聊」,並探索如何建立更有意義的生活,重新找回方向。
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無聊呢?無聊,並不只是「閒著沒事做」,更像是一種內在空虛、找不到出口的感覺。
心理學家Eastwood認為,無聊是一種「想投入某件事卻無法投入」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其實內心渴望做些有意義的事,但眼前卻找不到能真正吸引的目標或活動。
這也是為甚麼即使明明有空、有選擇、有 Netflix和社交媒體陪伴,卻還是會感到無聊。

缺乏掌控感與目標感

因為讓人真正感到充實的,不是單純「接收刺激」,而是能夠「主動參與」,並從中感受到意義與連結。
讀者可能也曾想過:「我明明有一堆事情要做,但就是一點動力都無,是不是我太懶了?」
其實,無聊並不代表懶惰,它更像是一個內在發出的訊號——告知現在的生活缺乏方向與意義。
研究指出,無聊往往與「缺乏掌控感與目標感」有關。
每當生活變得日復一日、毫無新意,或是對未來感到迷茫時,大腦就特別容易進入一種失去方向的狀態。
這時候,我們常會選擇用短暫刺激來麻痺自己,例如狂滑手機、暴飲暴食、瘋狂追劇。
但這些做法往往只能暫時分散注意力,卻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洞,反而讓無聊的感覺愈來愈深。

讀者可能會問:「既然無聊,那我怎麼還會甚麼都不想做?」這聽起來像個矛盾,但其實很常見。
這是因為無聊時,大腦會處於低刺激、低動力的狀態,讓我們難以啟動行動力。
即使知道做些甚麼會感覺比較好,但身體和情緒卻像被綁住了一樣,進入一種「低能量惡性循環」。
此外,現代社會資訊過量、選擇太多,也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選擇麻痺」或「意義空轉」的狀態。
即是甚麼都可以做,卻不知道做甚麼才是值得的。
如何善用感到無聊的時間?雖然無聊讓人不舒服,但其實它也有潛藏的價值。
有研究發現,無聊有助激發創造力與自我反思。當大腦沒有被大量刺激佔滿時,會自動轉向內在世界,思考「我在哪裏?我想要甚麼?」這些深層問題。

留一點空間給自己

因此,當感到無聊時,試著不要立刻拿起手機逃避,而是留一點空間給自己。
這時可自問:我最近為甚麼常常覺得空虛?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有沒有甚麼小事,是我一直想做但沒開始的?
這些提問,可能不會立刻有解答,但會讓人慢慢從麻痺中清醒,重新連結自己真正的渴望與方向。
面對無聊的具體解決方法,是讓生活重新有感。無聊時,不妨試試以下幾個簡單方法,讓日常重新充滿動力:
(一)練習單一任務:專注一件小事就好。
每天選一件小事,全心全意去做,例如用心泡杯咖啡、靜靜看完五頁書、整理一個角落。
這些看似平凡的小動作,其實能帶來「我在掌控生活」的踏實感。

(二)安排「無目的」散步時間。
散步不一定非得有目的地或目標。有時只是出門走走,感受風吹、看看路邊的花草,就足以幫助腦袋暫時「歸零」,從資訊洪流中抽身。
(三)建立「每日提問」的習慣。
每天睡前問自己三個小問題:「今天甚麼時刻讓我感到快樂?」「有沒有哪裏讓我覺得卡住了?」、「我對自己還有甚麼想更了解的?」
這些提問就像是自己在跟內心對話,慢慢幫助找到生活的節奏。

從每天一個小行動開始

(四)嘗試創作一點甚麼。
寫幾行日記、拍張照片、隨手塗鴉、泡製一道新菜……只要是親手創造的東西,都能讓人重新感受到「我有能量、我能表達」的存在感。

無聊不是浪費人生,而是提醒我們,現有生活方式可能無法再滿足內心的需求。
與其排斥無聊、逃避無聊,不如將它視為一種訊號,告訴自己是時候重新整理節奏、傾聽內在、找回熱情。
不必立刻做出大改變,只要從每天的一個小行動開始,讓自己多一點覺察、多一點好奇,無聊就會慢慢退場,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晰的自我與生活方向。

撰文:樹洞香港企業顧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