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畫走向國際第一步:《世外》|封面故事
香港教育並不著重藝術,換句話說就是人才短缺,因此Tommy指:「我們的團隊內有大部分人都不在香港。」
橫跨香港、台灣、菲律賓及歐洲多地,採用Zoom、Google Meet,以及近年興起的虛擬辦公平台Gather Town進行日常協作,他更笑稱:「Gather Town像是一個8bit風格的虛擬辦公室,很方便我們開會。」
香港沒框架提供優勢
至於如何分工,Tommy稱現在亞洲的動畫製作普遍採用日本模式,流程被嚴格拆分,「把不同部門分配給各地公司處理不同部件,最後在香港整合。」雖然團隊分散各地,但對工作並沒有影響,Tommy更認為團隊有不同的人更有優勢。
「歐洲團隊在概念設計與原畫層面經驗豐富;台灣與菲律賓則具備大規模製作的專業基礎。」他指員工長期與國際級動畫廠合作,是非常強的製作團隊。跨國協作模式不僅突破地域限制,也為香港動畫人提供了新的學習與訓練機會, 坦言:「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邊學邊做,甚至有些部分得砍掉重來。」
他指出,香港動畫長期面對人才斷層。「我們有創意,但缺乏工業訓練,資深2D動畫師太少。」為了解決問題,他選擇跨界合作。
「我們邀請攝影師幫忙鏡頭設計,漫畫家協助構圖。動畫不一定要全靠動畫師,有時不同專業的視角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香港沒有完整的工業結構,意味著缺乏標準與穩定資源,關關難過關關過,面對困難,他指這也是優勢,因為沒框架,所以更自由。創作人可以隨時調整方向,不受傳統束縛。」這種靈活性讓他能根據需要自由配置資源,「某些部門可以簡化,按需求增減人手,令製作過程更有效率。」
當然,製作動畫短片難,走向動畫長片的路上更是不容易,《世外》團隊面臨技術與溝通上的雙重挑戰。Tommy指出:「長片需要與大量人員協作,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清楚說明,否則容易出錯。」劇場級動畫對動畫師的技術要求更高,必須顧畫面穩定性與敘事流暢度。
《世外》的製作成本約為300萬至500萬美元。對於香港而言,這是罕見的投資規模。
製片Polly坦言,這次能完成作品,靠的是長時間的耐性與策略。「要把動畫電影當成一個電影項目去融資。」
冀回收8位數製作費
被問到500萬美元是否合理時,Polly認為沒有固定標準。「不同電影有不同邏輯與目的,無法一概而論。」她強調,一套動畫最少需要八位數的製作費,但實際金額,取決於故事複雜度與鏡頭運用。
然而,在製作過程中,預算限制仍然是現實壓力。「我們確實因為預算刪減或簡化了一些場口。」Polly坦言,但團隊堅持以創作人的直覺為主導。「最重要是不可以失去主線,小鬼與小妹的千年之約,是整部電影的核心。」
她透露,團隊參與多個國際電影節的創投會尋找合作機會,並最終獲得海外投資者支持。
「傳統電影投資方對動畫的需求愈來愈多;加上動畫能跨語言配音,投資方自然覺得它的市場空間更大。」
對於票房與回收預期,她保持審慎樂觀。「我們希望先回收到製作成本,再延伸至其他收入部分。」她提到,《世外》龐大的世界觀與角色設計,為未來的IP開發留下空間。「我們有機會做spin-off、續集或系列,也可能跨界與其他媒介合作,例如沉浸式展覽或表演藝術。」
談到政策層面的改變,兩人均指出香港政府在動畫支持上的不足。Tommy建議:「只要電影發展基金開放更多quota給動畫,已經能幫助我們。」他進一步提議政府可設立補助資金,吸引外國動畫公司在港尋找人才製作。
Polly則從產業鏈角度出發,提出更具體的政策建議。她指出,目前「首部劇情片計劃」的資助額度不足以支撐動畫製作。
「希望首部劇情片與其他資助計劃能考慮動畫電影的需求。」她亦建議政府資助電視台或串流平台購買本地動畫內容,稱「若電視台能定期播放原創動畫,人才自然能聚集,產業鏈也能形成。」
此外,香港動畫在國際推廣上仍然缺乏制度性支援。Polly希望能有專門推廣動畫電影的資助,減輕創作者負擔,「很多時候,我們要自費出國參展。」
創作者需具商業思維
對有志投身動畫行業的年輕人,Tommy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創意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創作是自由的,但要懂得把自己的喜好變成賣點,讓觀眾接納新的想法。」他提醒,創作者需要具備商業思維,「多想想自己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吸引力。」
他也強調技藝的重要性:「要把自己的技術練到能製作不同風格的動畫,這樣競爭力才會提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