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產業 兩極化

日本動畫產業兩極化 為何愈做愈忙卻愈難賺錢|封面故事

投資

廣告

在全球娛樂內容急速增長的年代,日本動畫理應站在浪潮最前。串流平台需求上升;加上國際市場迅速擴張,令作品數量連年增加。日本動畫協會(AJA)公布,全球動畫產業於2024年達到250億美元的新高,年度增幅達14.8%。然而,在表面繁榮之下,行業內卻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象,製作人工作量不斷上升、動畫師流失持續加劇,不少工作室陷入「愈忙愈沒錢」的困境。

雖然動畫市場看似蓬勃,但倒閉數字卻持續上升。帝國數據銀行預測,2025年或成為動畫工作室倒閉數目,連續第三年上升的一年。
今年首九個月,已有兩家工作室破產,六家停業或解散,共有八家公司退出市場。倒閉速度與2018年相近,而2018年是紀錄上的高峰,一年內共有16間相關企業倒閉。
可見,即使市場需求強勁,但製作端的經濟壓力,並沒有因此舒緩。

中小工作室無法分紅

根據帝國數據銀行調查,日本動畫產值雖然持續擴大,但收益未能平均流入製作端。
許多工作室的營運報告顯示,製作量年年上升,但真正能分享到市場紅利的,多是位於價值鏈上游、握有投資權益的大型企業。

相比之下,負責實際製作的中小工作室,普遍面對毛利偏低、資金緊張及訂單風險高等問題。
帝國數據銀行指出,主承包動畫工作室中有約78%錄得盈利,原因是它們通常有機會加入製作委員會,持有作品股份並獲得版稅收入。
反之,只有57%的外包工作室是呈盈利狀態,虧損比例更創下自2020年以來的新高。
日本絕大部分中小工作室,多以外包形式運作,只能負責單一工序,例如原畫、動畫、背景或後期,沒有資格參與企劃,也無法分到任何版權收益。
對於這些公司而言,收入幾乎完全來自「人手換回來的工資」,每接多一集就要多請人、多加班,成本亦同時上升。

製作費是由委員會壓價的固定金額,無論作品爆紅與否,工作室都無法多收一分。更大的問題是,許多企劃的時間表相當緊張,只要外包質素不穩,或海外延誤返工,就會使國內團隊要加班補救,直接吞噬原本已不高的毛利。
相反,大型工作室的優勢並不在於「畫得比較快」,而是在於它們可以控制更多上游位置。例如加入委員會、持有部分IP、或像IG Port一樣擁有出版資源。這些位置讓它們即使面對同樣的成本上升,仍可以依靠授權、播放權、周邊或出版收入抵銷波動,形成穩定現金流。

製作委員會制度

日本動畫多以「製作委員會」形式運作,由出版社、電視台、玩具公司及音樂公司等共同出資。製作公司雖然負責最核心的動畫製作,但多數只收取固定製作費,難以分享周邊、海外授權或串流收入。

因此,作品大賣,未必為製作公司帶來相應收益。
日本綜合研究所(JRI)報告指出,動畫工作室平均只能取得海外收入的6%;本地收入的16%,其餘多由出版及發行方取得。這也是動畫師薪酬長期偏低的結構性原因。
此外,日本動畫人才短缺問題愈發嚴重。當製作量上升但人才不足;加上外包成本提高、日圓貶值令海外委外更貴,工作室利潤被急速壓縮。外包品質不穩時,更需要加班修正,直接蠶食利潤。

MAPPA:以高產量換企劃位置

近年備受關注的MAPPA,是少數能憑高產量迅速擴張的工作室。它的代表作包括《鏈鋸人》《咒術迴戰》和《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雖然MAPPA也因產量過大而被指工作強度過高,但從市場擴張角度來看,與傳統工作室相比,MAPPA的策略更積極,公司透過大量接案,提高曝光,提升加入製作委員會的機會。

以《進擊的巨人》為例,MAPPA在接手最終季後,不再只是受委託製作,而是正式進製作委員會一員,能分到部分收益。這也是MAPPA能迅速成為中大型工作室的重要原因之一。

IG Port:作品強但回報有限

IG Port是日本少數以動畫製作為主業的上市集團,旗下有Production I.G(作品有:《排球少年》《攻殼機動隊》)、WIT Studio(作品有:《進擊的巨人》一至三季、《SPY×FAMILY》)及出版社Mag Garden。
雖然作品質素一向備受肯定,但其商業回報卻未能與作品熱度同步。
例如WIT Studio參與製作《SPY×FAMILY》及劇場版《SPY×FAMILY CODE: White》,作品全球熱度極高。

但翻查財報,IG Port的收入和利潤未見爆發性增長。因為成果流向了製作委員會的其他主要投資方,如東寶株式會社。
IG Port的模式屬「項目制(商業對商業)B2B」,海外播放多交由Netflix、Crunchyroll等平台處理,自己缺乏面向全球觀眾的渠道,難以直接從作品熱潮中獲利。
雖然如此,IG Port的財政比一般工作室穩定,因為它擁有出版部門Mag Garden,可以分散動畫製作的收入波動。
近年IG Port亦與三麗鷗(Sanrio)合作,希望借助旗下Hello Kitty等全球級IP的經驗,加強授權與海外能力。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