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世代」身份超級尷尬!出生於兩個世代重疊時空、親歷沒有智能電話世界「集體回憶」:還記得最共鳴的關鍵詞嗎?
「微世代」無網絡童年世界
微世代之所以受到關注,主要源於其成長背景橫跨兩個科技時代。這群人在童年時仍生活於傳統媒體環境,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電話,娛樂來源多為磁帶、錄影帶及固定時段的電視節目;聯絡依靠家中座機或書信。
然而至青少年及成年階段,全球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普及、個人電腦使用增加,社交工具亦由ICQ、MSN過渡至Facebook及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外媒指出,微世代因「親歷科技由慢轉快的過程」,在適應不同技術上具較強耐受度。
本地學者分析,微世代的生活軌跡在香港尤具代表性。他們既記得使用電話卡、排隊打長途電話的年代,又同時是首批在職場面對全面數碼化的一群,成為連接傳統與新科技的過渡者。
職場特質務實靈活
在人口世代交替下,微世代的職場角色備受企業關注。有研究指,微世代在工作態度上比純X世代或千禧世代更為複合:既重視制度及穩定性,亦能迅速適應新科技及工作流程,常在數碼轉型中擔當「調節者」。
本地人力資源顧問指出,微世代在80年代及90年代成長,既經歷經濟快速發展,也面對科網熱潮及後來的金融風暴,因此在面對變局時相對務實。他們對職涯規劃不再強調長期忠誠,但仍重視工作成果與責任感,與近年崛起、強調個人取向的Z世代形成對比。
七、八十後共鳴強烈
伴隨「微世代」搜尋量上升,不少懷舊字眼亦在網上論壇與社交平台頻繁出現,包括《叮噹》、《忍者亂太郎》、紅白機、超級任天堂、《小朋友齊打交》以及各類港式小食記憶,如「10蚊零食」。相關詞彙涉及的文化元素大多與80、90年代香港成長經驗相符。
輿情分析平台資料顯示,過去一年網上與「微型世代」相關的討論量上升,內容集中於集體記憶及跨世代比較。網民普遍認為,「微世代經歷的生活轉變幅度極大」,既保留了類比年代的人情味,也被迫適應數碼世界的快速節奏,形成獨有的文化層次。
延伸閱讀:高學歷中產慨嘆「光鮮背後」!月入坐底30K但生活「唔上唔落」、跟足規矩反而被懲罰:今日努力讀書,他日就係Loser
延伸閱讀:32歲情傷女與ChatGPT私定終身、戴上AR眼鏡老公即時現身!家人現身世紀婚禮兼蜜月旅行:AI不會生育讓我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