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稅 二手買賣平台 資料圖片

二手買賣平台賣家 如何避免被追稅

商業

廣告

在二手買賣平台上出售物品,已成為許多市民的日常習慣。無論是清理家居舊物,還是小規模轉售商品,這類活動本應輕鬆便利,但近年稅務局的執法行動,卻讓不少賣家措手不及。近期Carousell一名香港用戶因僅在三年前出售舊衣服和家居用品,總收入不足10,000元,卻收到稅務局追討逾10萬元稅款及罰息的通知,引發公眾關注。

根據稅務局的最新指引,偶爾出售個人舊物通常毋須繳稅,但若活動構成「業務」,則須遵守商業登記及利得稅規定。

偶爾出售舊物毋須繳稅

對網上賣家而言,稅務局主要依據《稅務條例》及《商業登記條例》評估活動是否構成「貿易、專業或業務」。稅務局強調,這是事實判斷,而非一刀切。
據稅務局此前指引,若賣家僅偶爾出售個人舊物(如舊衣服、書籍或家居用品),無意圖利,且無系統化操作(例如系统化採購、廣告推廣或重複交易),則不視為業務,毋須登記或繳稅。
然而,若活動顯示商業意圖,稅務局可能視之為業務。
判斷準則包括:活動持續時間、交易頻率、規模、購貨行為、尋找買家方式、運送及收款安排等。

例如,若賣家每月交易額超過一定門檻,或涉及進貨轉售(例如從內地批發商品,在二手買賣平台Carousell出售),則很可能需要登記。
網上賣家如使用平台工具升級賬號、提供VIP服務或擁有固定客戶群,均可能被視為商業操作。
近期新聞報道顯示,稅務局加強對數碼平台的監察,包括透過平台數據或買家調查追蹤未申報收入。

保留所有交易紀錄

要避免被追稅,建議賣家保留所有交易紀錄,包括平台交易截圖、銀行轉賬證明及物品來源證據(例如購買收據),證明活動屬偶爾性而非圖利。這不僅有助回應稅務局查詢,還可避免罰款。
此外,賣家應注意平台條款。舉例Carousell明確表示,平台不會主動披露資料,除非法律要求;然而若稅務局調查,平台可能需配合。

若果賣家有不清晰的地方,建議諮詢專業稅務顧問或會計師。
總之,二手平台賣家稅務風險可控,關鍵在於及早分辨活動性質,並保持紀錄。偶爾賣舊物者毋須擔心,然而若轉為常規業務,合規登記及報稅則可避免罰款。

撰文:馮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