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息股

買收息股要留意 派息與股價的微妙關係 | 理財入門

投資

廣告

收息股】派息與股價有一定的關係,當派息比率有較大的改變時,過往穩定的股價都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而初階投資者可能有不解的地方。

撰文:龔成|圖片:visualhunt

例如某股份上年派息0.4元,今年只有0.3元,即是比上年少0.1元,但股價可能當天下跌1元,市場居然為0.1元而跌1元。這不一定會出現,但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就以中銀香港(02388)上年公佈派息比率減少去作例子。

中銀於2013年業績盈利有222億元,比上年升6.3%,但末期息卻減少,由2012年每股派0.693元,減至2013年的0.465元,減少了0.2元多。即是說,持有中銀股票,所收到的末期股息將少收了0.2元。

而宣布後,中銀股價由23.5元跌至近21.5元,最多跌近2元,收市仍跌6%,以一隻藍籌股來說,一天跌這麼多絕對不是少事,市場為何會為0.2元而跌2元呢?

市場的定價基於供應與需求,而供求背後又基於很多因素。派息少了0.2元,若投資者以上年為收息考慮點,打算起碼都收到與上年一樣的股息。原本打算有0.693元,現在卻只有0.465元,少了0.2元。若果打算買入中銀的投資者,只要買入價平了0.2元,那就看似是抵銷股息減少的損失,但實質又是如何呢?

股息是評估價值的其中之一

市場對一隻股票的評估是多方面的,資產負值、盈利、回報率、前景、現金流收入(股息)等,所以股息只是其中一項。不過股息亦可以是一隻股隻價值評估的其中一種方式。若公司想股價不太波動,保持一套穩定的派息政策是必須的。

例如,某公司一向不派息,將所有盈利都作保留,用作公司的發展,這一貫的政策自然會吸引到一些不以收息為主的投資者,他們買這股票的原因是看好該公司的前景,期待股價上升多於股息。

另外,若某股一向都穩定地派高息,收息對於持有這股的投資者(由其是長期股東),是一種持續的現金流收入,是回報的重要部分,所以每次股息的多少對於此股的價格有明顯的影響。若果派息改變不是單單這次減少,而是政策上的改變,由高息政策改成低息政策,那股價往往有很大的影響。

派息比率的意思是,賺到的淨利潤,有多少會派送給股東的比率,例如公司今年賺10元,肯將其中8元派給股東,那派息比率有80%,是一個高的派息比率,而餘下的2元就會給公司作繼續發展之用。

派高息雖然吸引,但公司的發展潛力可能有限,再投資的機會不多。所以投資者可按自己的投資目的,而決定投資那一類派息政策的股票。

派息政策轉變的影響

繼續講中銀,派息比派由過往的六成至七成,減少到今次的五成以下,可說是有不少的改變。由於與市場期望不一,股價當時就產生了頗大的反應。

除非公司能作出一個美麗的解釋,否則下跌是不能避免的。因為除收息減少外,市場還會推斷派息減少的理由,是否當中的資產質素轉差?是否前景不明朗而要保留更多的現金?種種的推斷都會令股價有影響。

以下我嘗試以純考慮派息的角度,去計算中銀的價值,從而解釋市場為0.2元而跌2元的原理。

假設市場要求的回報率是5厘,中銀2012年度的全年派息是(0.545元+0.693元)= 1.238元,股價的推算是(1.238元÷5%)=24.76元,即是若投資者以24.76元買入,收到1.238元的股息,股息的回報率就是5%。

若以此為基礎,投資者繼續要求5厘股息回報,但2013年中銀全年的派息為(0.545元+0.465元)=1.01元,在相同5%的要求回報下,股價的推算就會是(1.01元÷5%)=20.2元。由此可見,股息的變動,可以對股價產生很大的影響。

當然,這只是站在股息回報率的角度去推斷股價,這個因素對股價影響有多少,很視乎該股過往是甚麼類的股票,若一向是低派息比率的,那影響當然不大,若過往行高息政策,影響則較大。

不過,若公司只因該年某特別事件而只影響這一次的派息,而將來的派息沒有改變。若市場為了這一次的股息而股價大跌,投資者又評估到將來的派息必然回復,那對於喜歡收息的投資者,就是一個不錯吸納的時機。因為你只需犧牲一年的股息,就可有一個不錯的買入價,一年後就獲得一個不錯的股息回報率,的確是吸引的。

有關派息與股價的關係,上次從接受者的角度作出發點,即是股東、想投資的人、市場的反應,而今次則會從派送者的角度,即公司的管理層、決策者、背後決策者作為思考點。

有不少的上市公司,外國公司較流行,管理層與大股東並非同一人(或同一群人),那他們就有著不同的利益,管理層口裏說為公司、為股東著想,但他們都是人,人為自己著想是天性,故此各方都存在為自己著想的誘因。

管理層表面是為公司著想,但真正的考慮點,是想保住自己份工、想加人工、想升職、想有更多的花紅、更多的權力、更多資金運用等,簡單來說,他與股東背後的真正利益其實是不同的。

當公司派息時,即是將公司的資金分給股東,派了之後這些現金便不再在管理層的手裏,即是失去了該筆資金的控制權。

若管理層不派息,該算現金就可繼續由他們掌控,他們在處理公司日常運作或發展時,都可較容易。他們未必能直接或間接賺得了這筆資金,但掌握權對他們來說,已是利益的一種。

管理層的考慮

上次提及,中銀香港(02388)因宣布末期息比上年減少了0.2元,而引至股價下跌了2元。其實管理層在作這決定時,都預計到對股價有所影響,但他們仍然會這樣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管理層與股東有不同的利益點。相比起股價的下跌,管理層更想持有更多的資金,讓他們有更多資金運用(當然公司可能有實際的需要)。

假設他們不是自私的管理層,當他們考慮現時股價或公司的長遠價值時,他們以價值為先是正確的,但很多小股東只會著眼於眼前利益,而管理層則很少考慮小股東的眼前利益,這其實未必是壞事。

所以當投資者分析派息政策時,可嘗試從管理層的角度考慮,若他們保留資金,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還是為好大喜功,令公司為發展而發展,從而令自己當中取得利益呢?種種都是評估公司質素的考慮點。

以上所講的,都是指管理層與大股東是分開的。其實,決定派息的人(即管理層)與大股東的關係,將會有不同的派息意義,若果是同一人或都是「自己人」,那情況又會如何呢?

當管理層(即大股東自己)決定派高息,而這筆錢最終都會重回到自己手上,這時派息所謂的現金問題根本不存在,這往往發生在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假設公司今年賺1,000萬元,決定100%派息,若果一間管理層與大股東分權的公司,公司派出全部1,000萬元,管理層就少了1,000萬元的掌控。

但若然大股東與管理層是同一人,而大股東持股有90%,當決定派100%股息時,1,000萬元中其實只有100萬元是分了出去,餘下的派息全都重回大股東的袋中,相對資金流出的情況不大。若然高息政策為公司或大股東自己,能帶來超過100萬元的利益,那這公司便有誘因為背後的種種原因,而行這個高息政策。

正如之前所講,派息政策與股價有著微妙的關係,所以,這公司的決策者,在考慮股價、股息、資金保留等各考慮點方面,會有不一樣的思考模式。

小公司的問題

有不少上市公司(以少型較多),大股東都會將股票抵押給財務機構,以取得更多的借貸(甚至是大股東自己有私人借貸需要)。而這些機構很多時都會要求股價不可跌破某水平,因為若股價大跌,即意味著抵押品價值大減,就算賣出也未必能抵消債務。

因此,他們會在條款中寫明股價不可低於某水平,若低過便可將抵押的股票在市場上沽出。(2002年的「細價股事件」,就是因為很多細價股被強行沽出抵押股票,因而造成當時的細價股股災。)

正因為這抵押的原因,大股東有誘因去令股價保持在某價位之上,例如利用莊家、自己人等去創造成交,從而製造股價(即所謂的操控股價,當然這是不法的)。

另外,仍有其他途俓令股價保持在某價位之上,公司的派息政策就是其中一項,穩定的派息政策,甚至是高息政策,都會對股價產生利好的作用。

若公司賺1,000萬元,全派息,若大股東能收到900萬元,只有100萬元流出,即這次的成本只是100萬元,若果這成本能助他維持到股價高於抵押條款的那水平,而利益更高於這成本,那大股東便好可能會這樣做了。

總括來說,大股東與管理層的關係,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都會有不同的派息政策,投資者要分析推斷,才可明白背後所穩藏的意義及訊息,並能對公司的價值作出更全面的評估。

延伸閱讀:

中美貿易戰升級 投資變陣 長短線攻略賺錢3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