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減低保費是否明智?買保險愈便宜愈好嗎?胡亂減保費3大壞處|劉啟明

疫情下減低保費是否明智?買保險愈便宜愈好嗎?胡亂減保費3大壞處|劉啟明

理財

廣告

執筆之時新冠肺炎已有第二波爆發。在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失業率預期會上升,市民會減少支出,儲蓄比率回升,若因此而減低保費支出又是否明智?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完善的理財策劃是擁有一個穩健的理財金字塔,形狀上窄下闊,金字塔的底部代表防守性資產,例如緊急現金儲備及保險產品,比重應是最高,用以保障自己及家人。相對而言,金字塔頂部代表進取型資產,例如衍生工具及物業投資。

不應縮減保險開支

面對經濟不景,讀者不應透過縮減保險支出來調整現金流,因為保障會變相減少,財務風險無形中提升。胡亂減少保費支出,會有以下幾項壞處。

1. 保額過低

這是最明顯的影響,受保人願意支付愈多保險成本 (cost of insurance) 保額便愈高,保障力度愈強;相反亦然。

雖然減少保費支出可提升短期現金流,但長期而言財務風險會被提高。當疾病、意外、甚至死亡突如其來,其引伸出來的財務責任會毫不留情蠶食你的資產,最終得不償失。

一般而言,保險產品有提供降低保額服務以助解決燃眉之急。但當日後想提升至原有保額水平時,保險公司會要求受保人重新核保,萬一身體狀況出現過異常,很大機會不能通過正常核保,所以在降低保額前讀者應謹慎考慮清楚。

2. 保障範圍較窄

主要是針對不同險種產品的價格差異。定期人壽及意外保險一般較便宜; 而高端醫療及多重危疾保一般較昂貴,以上四項是截然不同的保障,它們是互相補足,而不是互相取代。

如果單以保費支出作為衡量標準,大部分人必然會選擇較便宜的前者 (即身故賠償)而忽略了後者(即在生保障),從而出現保障失衡現象 不能向自身及家人提供足夠的保障。所以,選購保險產品前應同時配對自身的理財需要以及負擔能力,缺一不可。

疫情下減低保費是否明智?買保險愈便宜愈好嗎?胡亂減保費3大壞處|劉啟明
坊間的保險計劃多數以儲蓄為主。圖片:Unsplash

3. 較難完成儲蓄目標

坊間部分保險產品都以儲蓄為主。例如分紅壽險、保證派息壽險、投資相連壽險等,藉以滿足教育儲備及退休需要等常見目標。其中建議書摘要會顯示,預期每年的保單價值,讓客戶清楚了解達成儲蓄目標的路線圖,但其中一項重要假設是保持每年供款不變。

倘若受保人中途曾減低供款,整個路線圖便會向下調整,儲蓄力度被弱化,即使受保人日後回復供款至原有水平,都需要提升額外要求回報率才可以追回損失了的時間值。或將目標順延,將儲蓄年期拉長直至目標達成為止;甚至無奈地將儲蓄目標降低。

此外,減低供款容易萌生儲蓄惰性,即使將來經濟好轉,受保人未必理性地恢復供款,或會繼續安於現狀而忘卻了當初目標。筆者建議保單持有人如非必要,切勿隨意減少保費儲蓄;否則,目標將較難完成。

人生有許多理財目標,是對自己及家人作出的承諾,透過購買保險產品能保持供款紀律,令保障持續生效,令目標循序達成。

筆者祝願疫情盡快過去,令讀者們的理財之路早日重上正軌,活出更豐盛的未來!

延伸閱讀:應否撈底?可博反彈嗎?有冇心水推介?6大投資行為心理學 你中幾多樣? | 劉啟明

延伸閲讀:不幸中招武漢肺炎 保險公司5大特別安排 免費額外住院現金保障+現金支援|劉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