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確診人數 急增 就業崗位暴減2,069萬 經濟復甦 路障重重

美國確診人數突破480萬!白宮:疫情進入新階段 病毒變種 疫苗進入最後測試都未必有用?

投資

廣告

美國控制疫情未果,上月的每日確診人數更一度突破70,000人,本月確診數字雖稍微回落,但依然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止8月2日,全美確診人數已超過480萬,死亡人數逾15萬,而全球確診人數突破1,800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白宮防疫官員:疫情已進入極度廣泛傳播階段

美國白宮防疫專責小組協調官員Deborah Birx表示,美國疫情與3、4月時明顯不同,不論再城市或鄉鎮,都已經有大量民眾確診。形容疫情進入新一階段,並指毒是極度廣泛傳播。

 

對於美國疫情失控,開始有聲音指出美國需要完全封城才能讓疫情好轉。美國明尼亞波利斯聯儲銀行總裁Neel Kashkari指,美國應該完全封鎖4至6周以控制疫情,無需擔心經濟及債務問題。

他解釋,國會應通過巨額的紓困計劃對民眾作出援助,在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美過政府根本無需擔心封城帶來的經濟後果。

防控失效  美國全球死亡人數最多

不少人質疑美國未能控制疫情,是因錯判疫情傳播速度,以致某些地區過早解封。美國於6月疫情數字有回落跡象,全國單日確診最低數字為16,040人,美國政府繼而重開某些州份,例如加州、佛羅里達、亞利桑那等。

美國確診人數急增 就業崗位暴減2,069萬 經濟復甦路障重重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在重開的州份中,有大部分並未達到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議的解封標凖,包括病例連續14天下降、檢測結果低於5%呈陽性等。

雖然,得克薩斯、加州、亞利桑那等州份再次強制性關閉商店及要求市民戴口罩,但恐怕這些措施已經不能避免「第三波疫情」的到來。

截止本週三,美國新冠肺炎累積死亡數字逾13萬人,除了面對急劇增加的確診及死亡數字外,更要解決醫療設備、人手短缺等問題。

據CNN報道,不少州份如德州、喬治亞等地的ICU病房床位已經爆滿,當地醫護批評美國沒有提供足夠的檢測站,令人們一窩蜂湧到醫院,更形容現時情況非常嚴峻。

疫情失控,很多人都擔心經濟會跟著失控,連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都指經濟前景非常不確定,而前景將取決於能否控制病毒。6月非農就業人數破紀錄增加480萬個(見圖表十一);按美國勞工部數據,休閒、餐飲和酒店業新增達200萬個職位;零售業新增74萬個;製造業增加35.6萬個。

對於這一系列正面的數字,美國總統特朗普非常雀躍地指「報告的數字證明美國經濟在強勢復甦」。其實,單是4月的就業崗位暴減2,069萬個,而5月、6月新增崗位加起來不足1,000萬個,經濟是在「強勢復甦」、還是「報喜不報憂」,請自行斟酌。

美國確診人數急增 就業崗位暴減2,069萬 經濟復甦路障重重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現在好幾個州份再度封城,上述提到的「利好消息」很有可能只是暫時性;加上政府有很多紓困、刺激經濟的措施已經完成或即將滿期,例如每週600美元失業救濟金,將會於7月31日滿期,政府將推出甚麼方案救市將是市場焦點,美國的經濟復甦之路依然有待觀察。

病毒變種 vs 疫苗最後測試

新冠肺炎病毒亦有變種的趨勢,科學期刊《細胞》發表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已出現基因突變,比未變種的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不過研究結果尚未經過證實,但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在評論該實驗時指出,從實驗數據看起來,病毒更容易複製,或許含有更高的病毒量,而且更容易傳播,不過目前仍在試圖證實的階段。

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所與大學團隊合作,亦發現病毒變種,並稱之為「D614G」的變異,變種後的病毒,其棘狀蛋白從病毒表面突出,用來入侵和感染人類細胞。

幸運地,疫苗研發在本週再有重大突破,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美股代號:MRNA)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根據初期人體測試數據,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成功令接受測試的全部45名病人體內產生新冠病毒抗體。

病人在經過兩輪注射後,均能成功產生免疫抗體,而且未有人感到嚴重不適,只有約一半人出現輕微不適,結果令人鼓舞。

公司預計7月底開始進行最後階段的試驗,試驗將招募30,000名高感染風險成年人,分別注射疫苗與安慰劑,評估兩次注射「mRNA-1273」疫苗是否會讓人們能產生抗體,免於感染新冠肺炎。

 

美國 確診人數 急增 就業崗位暴減2,069萬 經濟復甦 路障重重

相關文章:新經濟股嚴重超買 成長股及價值股收益差距極大 股市現調整先兆
相關文章:【美股分析2020】5隻成長股推介 科網股「SMART」將取代「FAANG」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