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8月波動月 散戶該如何部署? |蔡嘉民

又到8月波動月 散戶該如何部署? |蔡嘉民

投資

廣告

股市一向都有不少季節性特質,例如1月份上升次數較多;12月波幅較低,因為基金經理放假等。而傳統上10月是股災月,不過,其實海外市場,反指8月才是投資者需要提防的月份,因為過去十年中,有不少年份的8月都是波動月,其間恐慌指數往往急升。到底這說法是否屬實,而投資者又該如何部署?

撰文:蔡嘉民|圖片:Unsplash

傳言指,逢8月份,俗稱「恐慌指數」的標準普爾500波幅指數有較大機會急升,而波幅指數急升大多伴隨股市突如其來的大跌。為驗證此說法,筆者拿來了30年歷史數據作測試。 測試的數據由1990年1月開始,至2019年12月,合共360個樣本數據。 細看8月份數據,30年來有兩年波幅指數,均大幅上升超過10個波幅點,如1998年上升接近20個波幅點,以及2015年上升16個波幅點。 這兩次波幅指數的大漲,在360個樣本中,漲幅排行已是屬於第二大及第四大。初步看,8月份的確相對波動。

以數據計算夏普比率

為了作進一步分析,大多數分析員會計算恐慌指數於不同月份的平均升跌幅。不過,純粹看平均升跌幅,未必能證明某現象的持續性。 舉例說,即使某月份的恐慌指數平均升幅為3%,其實可以是由29個沒漲跌的樣本,加一個上升100%的樣本數據組成;相反,另一月份恐慌指數的平均升幅為2%,實際上可能是由30個上升2%的樣本數據組成。 若情況屬前者,其實那個上升100%的樣本可能只是意外,不能證明該月份真的是「恐慌月」;相反,後者的持續性更明顯,基本上可以肯定那是「恐慌月」。

為了分辨兩者,可以替數據計算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即先計算平均升跌幅,再除以數據的標準差。 倘若不同年份表現差距大,標準差大,最後夏普比率會較低;若不同年份表現相若,標準差小,得出的夏普比率便高,就證明那是名附其實的「恐慌月」。

過去30年,每個月的恐慌指數夏普比率分別為:1月-0.5;2月0;3月-0.7;4月-1.2;5月-0.1;6月-0.3;7月0.6;8月1.1;9月0.9;10月0.1;11月-1.3;12月-0.3。 細看之下,8月份的比率的確是最高,證明恐慌指數於8月份真有較明顯的升幅,而且不同年份間的表現相若。

而擁有負夏普的4月及11月,則證明它們是低波幅月,市況相對較平靜。經過歷史數據的驗證後,下一步可以模擬一下,由1990年開始,每逢8月份,都博市場波幅上升的累積表現會如何。

30年來一共能賺取50個波幅點,倘若每逢8月買入一張CBOE波幅指數期貨,以1個波幅點1,000美元的價值計算,共賺取50,000美元,平均每年有1,700美元利潤。 除了直接買入CBOE的波幅指數期貨外,投資者可考慮減少沽出期權的操作,以降低突如其來波幅變大而導致的虧損。

而持有大量股票的投資者,亦可考慮買入價外認沽期權以保護組合,限制下行風險。 一旦波幅擴大,買入期權的部分便能賺取期權金,抵銷大市下跌的損失。

又到8月波動月 散戶該如何部署? |蔡嘉民
散戶該如何部署8月波動月的投資?

延伸閲讀:小額資金投資的3大優勢 |蔡嘉民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