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pp, 醫生, 病人, 手機應用程式, App, 醫療, 免費

80後寫手機程式創業 免費DrApp為病人解答問題 慳醫療費 | 創業個案 | Startup

創業

廣告

創業個案】所謂「病向淺中醫」,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卻有不少人諱疾忌醫,將病情一拖再拖,結果變成嚴重疾病。眾所周知,香港醫療體系嚴重超出負荷,有醫療業界人士希望透過科技,令資源分配更加有效。DrApp是一個將醫生及病人連繫起來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令病人及早求醫,防患未然,從而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80後寫手機程式創業

DrApp首席營銷總監Samson Lo於大學修讀電腦科學,求學期間已在軟件公司工作,後被公司派往上海修讀顧問課程,因而輟學,返港後在該公司工作了五年。

2011年,年僅27歲的Samson開始創業,替不同企業編寫手機App、接生意、根據客戶意見修改程式及追數等全部一腳踢。

DrApp首席技術總監Alec Li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取得電腦系統管理的高級文憑,最初從事電腦系統支援工作,並於課餘時間進修,完成香港公開大學電腦學學士課程。
十年前蘋果公司(Apple)智能手機iPhone開始興起,一向喜歡寫程式的Alec,轉而研究手機App。

體驗1分鐘貸款批核,隨時提款話咁易!

善用99%醫生時間

2013年底Samson及Alec合作創業,推出自主研發的App Sayfree,讓用戶自己設計別具意思的圖像,當中包含圖片及文字,該App曾獲得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後被其他公司收購。

創業期間,Samson除編寫程式外,也從事數碼推廣,接觸不少醫學美容公司,因而認識香港公益慈善基金會主席歐陽江醫生。

歐陽江醫生向他們表示,有意投資一個結合醫生與病人的手機App,協助解決香港醫療問題。

兩人聽過基金會的理念後,決定減薪加入,並於今年初開始協助研發DrApp(醫神)。

Samson的祖母患上白內障,公立醫院排期做手術需要輪候兩年半,但這段期間,病情隨時會變差,甚至有機會致盲。

至於Alec,他的一名朋友連續數個月覺得心口痛,但一直以為只是胃氣脹,某天終於捱不住去急症室排隊,詎料等候期間急性心臟病發死亡。

Samson說:「公立醫療體系已無法負荷,DrApp希望能夠從源頭入手,令病人隨時諮詢專業意見,同時及早求醫,因為由醫生建議病人去看醫生,說服力更高。」

DrApp剛於8月8日推出

DrApp剛於8月8日推出,分用家版及醫生版,現階段兩者均可免費使用,將醫生及病人連繫起來。

DrApp用家版推出一個月,累積下載數量達50,000次,當中約15%為活躍用戶,涵蓋不同年齡層。

用家可在DrApp翻查全港醫生目錄,收看健康及醫療資訊,同時向醫生發問問題。

DrApp集合了逾300名醫生,其中約75%是註冊西醫;餘下是註冊中醫及脊醫,另外還有行為治療及物理治療的專業人士。

Samson說:「DrApp主力邀請醫術高明、具有醫德及熱心的醫生加入,每次我們均會親自拜訪,確保雙方理念一致。」

平均而言,DrApp每天約有100至150名醫生,於不同時段在線,解答病人各式問題,而問題是非公開,其他用家無法看見。

當用家發問問題,系統因應內容分流,只供普通科或相關的專科醫生瀏覽及回答,若問題不夠精準,系統會發出指示,要求用家進一步描述。

用家可以文字、聲音或圖像,描述病情及詢問問題,當有醫生有空,便能夠開始對話。

體驗1分鐘貸款批核,隨時提款話咁易!

據悉,全港約有14,000名註冊西醫,當中約8,800名是私家醫生,僅1%被譽為「名醫」,每天工作十小時也未必夠用。

餘下99%的醫生,日常工作未必非常忙碌,便可利用空閒時間,透過DrApp回答問題,既可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有機會讓更多人認識。

「在DrApp上,用家不能揀選醫生,當有醫生回答了他的問題,而他又覺得滿意,系統可以幫忙預約這位醫生。」

由於香港醫委會規管相當嚴厲,醫生只能以專業角度回答問題,絕對不能推銷自己,例如叫病人預約自己看診。

預期100萬人受惠

現時每天用戶透過DrApp發問的問題達1,000至1,500條,大部分是普通科、皮膚科及心臟科的問題。

醫生暫時未必能夠一一回應,不過系統能夠分析對話,若發現疑似緊急個案,顧客服務部的專人會致電對方,了解實際情況。

曾經有用家表示,持續感覺心痛達半小時,詢問應否看醫生,系統識別為緊急個案,顧客服務部的專人即時致電對方,建議對方即時到急症室求醫。

另一名用家A小姐,早上9時發覺左耳疼痛及聽不到聲音,直至下午3時也未能預約耳鼻喉科醫生,最終找到一間私家醫院,但要排期半個月以上。

DrApp系統即時替她找尋醫生,結果其中一名楊溢邦醫生願意加班替她診症,最終診斷為中耳炎,需要動小型手術清除積水。

都巿人除怕麻煩,不肯趁早看醫生外,有時還因為尷尬,例如關於生殖器官的問題,DrApp可以讓用家放心詢問。

DrApp的合作醫生,全部需要經過認證,證明擁有執業資格,然後才可使用DrApp醫生版。

醫生可透過DrApp回答問題,以及接受預約,現階段僅小數醫生可進行視像診症,由於該功能尚在測試階段,經過測試後才開放給更多醫生使用。

DrApp由香港公益慈善基金會投資500萬元研發,是一間註冊的非牟利機構,可接受企業及公眾捐款。

Samson說:「暫時未有收入來源,現階段集中做好平台,以中立角度出發,令更多市民受惠,同時減輕香港醫療體系的負擔。」

港人生活繁忙,當身體出現小毛病時,大多是拖無可拖才去看醫生,結果可能已相當嚴重。

用家透過DrApp問診,即時了解問題嚴重性,同時盡快找到合適醫生,毋須像平日般先看普通科,如有需要轉介至專科。

「我們希望為每位病人節省至少500元,若受惠人數100萬人,可為醫療體系節省高達5億元的開支。」Samson說。

Samson是DrApp首名員工,現時員工總數增至30人,年底將進一步增至80人。

當DrApp吸納更多醫生及用戶,日後再考慮營運模式,不排除開拓收入來源,例如就用家的預約收取行政費用等。

醫生之言:資源錯配

DrApp由香港公益慈善基金會主席歐陽江醫生牽頭成立,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同時是香港註冊執業醫生。

歐陽江醫生出身於醫學世家;加上在港有接近十年開診所行醫的經驗,比一般人更明白香港醫療問題,見盡病人因各種原因而延誤治療,以致最終失救的個案。

歐陽江醫生說:「糖尿病最初的病徵是尿頻、口渴,但很多人不予理會,一拖再拖,真正求醫時可能已經影響眼及腎,原本200元可以醫好的病,最終花20,000元也無法解決,加重醫療體系的負擔。」

令香港增加一倍醫生

現時香港共有近14,000名醫生,若以歐、美水平量度,仍欠近3,000名,本港兩間大學每年培育不足1,000名,而資深醫生陸續退休,形成青黃不接的情況。

「醫療系統最重要的問題是出現資源錯配,家庭醫生的把關作用延遲,令整體醫療負擔加重,若能於早期介入,讓有經驗的醫生找出問題,便可減低嚴重性。」

政府現時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鼓勵市民做檢查,及早發現瘜肉,並將之切除,切除手術費用在8,000元以下,但若發展成腸癌,治療費用數以十萬元計。

現時公立醫院超出負荷的情況相當嚴重,其實可以利用未被善用的資源改善問題。

本港逾8,800名私家醫生,每天診工作六至八小時,當中約一半時間閒置,但這些「碎片化」的時間難以利用,若加以善用,變相令香港增加一倍醫生。

DrApp可協助醫生善用這些「碎片化」時間,為病人解答問題,及早預防,減輕整體負擔。

歐、美國家於五年前開始流行視像診症;內地於三年前推出,而香港對這方面的認識仍在起步階段。

「香港推出電子病歷系統已有一段時間,但只有一成市民參與,DrApp希望能夠推廣這個系統,免卻重複步驟,節省資源。」

根據調查顯示,美國每年有40萬名病人,因為得不到及時的適當治療而喪生,可見有效運用資源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