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環評新版本 助既有建築減排
建築物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綠色建築在碳中和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最近綠建環評(BEAM Plus)推出最新版本,並且邀請六間機構參與先導計劃,成效不俗。
綠色建築議會於7月開始接受建築物申請參與這個認證,為建築物「驗身」,檢視優勢及不足,協助香港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
某個廣告有這樣的對白:「外面好熱、入面好凍」,因為香港很多地方冷氣強勁,經常被人詬病,認為是浪費能源。
隨著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逐漸浮現,開著強勁的冷氣,絕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新建大廈在設計之初,經已加入不同科技,協助監察大廈內部不同層面的數據,包括空調,務求達到最佳效益。
不過,香港絕大部分是既有建築,不少建築物已有一定樓齡,在能源效益方面有可能較差,所以需要客觀的評估標準,了解不足之處。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自1996年創立建築環保評估法 (BEAM) ,並於2010年再推出綠建環評(BEAM Plus)既有建築1.1版本,成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評級工具之一。

採用率穩步增長
本週一(7月7日),建築環保評估協會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舉行「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啟動典禮,頒發認證予六個參與先導計劃的既有建築項目。
自發布以來,綠建環評既有建築的應用已被業界持份者廣泛採用。多年來,該標準因應市場需求和法規的更新進行多次重大修訂,並在市場上錄得穩步增長的採用率。
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本預計將進一步推動改進,促進更廣泛的參與,提倡節能以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並提升意識以推動行為改變。
創立至今綠建環評累計接獲逾2,800個項目、逾8,800幢建築、逾9,4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登記。
切合社會變化
既有建築佔本港整體建築超過九成,包括逾42,000幢私人建築物及8,000幢政府建築物,其中約1,600幢建築物已登記綠建環評,普及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參與綠建環評的建築物中,近70%為商業建築;約15%為住宅建築;政府建築佔3%。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主席蘇鴻輝測量師指出,該會透過整合政府的最新指引並收集業界持份者和專家的意見,持續優化綠建環評評估工具。是次綠建環評既有建築更新,包括以下原因。
首先是應對新挑戰,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加劇,工具須適應全球及本地可持續發展需求。
其次,是技術創新。建築技術和材料不斷進步,更新工具可納入最新技術,提升可持續性。
第三,隨著政府政策和法規的調整,工具需要保持與碳中和和能源效率標準的一致性。
第四是行業需求。市場需求和持份者反饋變化,工具須更新以滿足開發商、設計師和用戶的要求。
最後,旨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更新工具可保持在國際綠色建築評估標準中的領先地位,並與全球評估工具接軌。
蘇鴻輝說:「新版本希望在技術上進行升級,並在理念上更注重實用性和靈活性,回應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6大創新特點
新版本共有三大分別,首先是推動碳足跡管理,促進淨零排放,並提升公眾意識以引導行為改變。
第二是強調靈活性,透過主題認證機制和簡化流程,鼓勵更多舊有建築參與評估。
新版本引入主題認證,以增強靈活性,滿足不同項目的認證需求;通過簡化評估和數據提交流程,減少事前申請步驟,提高評估工具的實用性,方便用戶使用。
最後,改善評級方法和計分透明度,使參與者能更清楚地理解評估過程;精簡評分方法,提升計分方式的透明度,鼓勵更多現有建築參與評估。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名譽秘書及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督導委員會召集人老子揚工程師指出,新版本包括以下六大創新特點:(一)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確保既有建築物能適應可持續性需求;(二)促進持續改進,通過每年提升效率和環境表現實現可持續性;(三)提升能源效益,與全球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保持一致;(四) 影響使用者行為,通過需求側管理策略鼓勵行為改變;(五) 推動建築升級,促進老齡建築的可持續改進,釋放其全面的可持續潛力;(六)提供實用策略,鼓勵業界更廣泛的參與。
綠建環評為既有建築提供最佳實踐,幫助建築營運者滿足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要求,降低氣候風險,降低建築營運成本,並提升建築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董事兼綠建標籤委員會主席符展成說:「一些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擁有一系列建築,因此向投資者證明這些資產已獲綠色認證至關重要,有助擴大投資者基礎。」
對於可出租的房產,潛在租戶往往會尋找獲得綠色認證的房產。即使是未來轉售的房產,如果獲得綠色認證,也更容易找到下一個買家。
最後,獲得綠建環評既有建築的建築有助於申請綠色金融資源,例如綠色貸款和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貸款。
祖堯邨 反映可持續性發展多面向
香港房屋協會旗下的祖堯邨,在「住宅」類別獲得金級認證,香港房屋協會物業管理部總經理(保養)張仁貴測量師指出,房協以「創建宜居•永續共融」為目標,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一直推動減少對環境影響,這點跟房協的目標理念一致。
房協樂於率先深入了解業界最新發展,與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一起推動新版本的實施。
張仁貴說:「房協為居民提供的服務,以往未必涵蓋在評審範圍內;新版本的評審準則與內容經過重新組合,計劃更具彈性,更能夠反映可持續性發展的多面向,亦貼近ESG的最新趨勢,3.0計劃與可持續發展產生共鳴及協同效應。」
環球貿易廣場 為租戶提升信心
環球貿易廣場(ICC)是另一個參與單位,並於辦公室(私營)類別獲得鉑金級認證。
ICC是新鴻基旗下物業,並且由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於2017年成為綠建環評既有建築2.0的首批鉑金級認證項目,今次參與新版本的先導計劃,希望透過過往經驗,為協會提供有用資料,令新版本更切合業界需要。
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物業管理)林宇軒說:「過去數年,ICC在招租的時候,都會收到新租戶要求填寫詳盡的物業評估書,需要提供大廈在綠色建築方面的認證,而綠建環評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系統及標準,能夠獲得租戶的信心。」
ICC這次參與先導計劃,團隊發現幾個重要的地方。首先是最新的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標準,確立物業管理人在既有建築的重要職責,若大廈的物業管理主管是香港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的一級持牌人及綠建專才,可獲取額外分數。
林宇軒說:「這能鼓勵業界培訓更多專業人才,以持續優化建築物的能源效益及減碳措施,推動可持續發展。」
ICC去年參加「建築環境氣候變化框架⸺零碳就緒建築認證」,同樣為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的評分加分,新版本進一步支持及鼓勵業界邁向碳中和的目標。
此外,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鼓勵應用科技,包括中央管理平台,將物業管理各方面的資訊統合及整合,令電能、水源、廢物等,都能夠透過系統性的處理。
在中央管理平台上,加入人工智能(AI),能夠提升能源使用效益,達到更佳的節能效果,ICC在過去十年,一直能夠節省大量電能。
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亦鼓勵業界使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當物業進行改造或升級的時候,可以更好地管理能源、材料等各方面,並將之模組化,減少現場施工,有效減低噪音、運輸成本等。
同時,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鼓勵租戶更加積極參與,透過不同的活動,令整體能源減少。
最後,近年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陸續浮現,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令ICC也能重新檢視大廈對於水浸、颱風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