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金屬第4季現機遇 三大方式捕捉黃金白銀升浪
本欄今期將會剖析黃金與白銀的前景、影響價格走勢的核心因素,並整理出三種適合不同投資者的參與方式。
黃金向來被視為「避險投資」,預期在市場動盪或經濟衰退時,能夠保值甚至增值。今輪黃金的升浪,市場歸納出三原因,包括全球央行持續購入黃金、美匯走弱,以及地緣風險升溫。
黃金價格今年屢次創下新高,更在10月份首次突破每盎斯4,300美元;同月白銀價格也突破每盎斯5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買實金注意交易價差
錯過了貴金屬今年以來升勢,投資者也不用太灰心,有大行預期黃金和白銀的漲勢將延續,甚至連銅和鋁均有機會是下一波上漲的板塊。
滙控發表報告預測,隨著美國聯邦儲備局可能自2025年起轉向寬鬆政策,2026年金價有望挑戰5,000美元。
投資貴金屬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買入實體黃金或白銀。除了在金舖購買實金外,本港部分銀行亦有提供實體黃金買賣;買賣白銀則相對罕有,僅少有銀行有提供。
購買實體貴金屬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是交易價差(即買入與賣出價格之間的差距);二是相關倉儲、保險及運輸成本;三是流通性與回收渠道。
其中交易價差若過大,即使金價其後上升,投資者賣出時的升幅也可能被價差所蠶食,導致實際利潤低於預期。
一般而言,在金舖買金的交易價差會較闊;銀行買賣黃金價差則通常較細。
以本週一(10月20日)的牌價為例,在周大福購買金粒每克價格為1,135.22元;賣出價則為每克1,037.43元,每克價差為97.79元,相當於佔了買入價超過8%。
至於在恒生銀行買入千足金條,每克價錢為1,082.5元;賣出價則為每克1,064.5元,每克價差僅為18元,約佔買入價約1.6%。
無論是在金舖或銀行購買實體黃金,在買入前都應先比較各金舖或銀行的買入與賣出價,選擇差價較窄、流通性高的渠道,才能真正發揮黃金保值與升值的作用。
本港有提供實金買賣服務的銀行,包括恒生銀行、上海商業銀行、華僑銀行(香港)及招商永隆銀行等,都有提供金條、金牌或金幣買賣。
而中銀香港則是少數除了金條和金幣以外,還提供銀幣和銀條買賣服務的銀行。
該行目前提供九九實金、九九九九實金、楓葉金幣、楓葉銀幣、熊貓金幣及長城銀條等多種貴金屬實貨買賣服務。
購買實體貴金屬需要親身前往指定分行,並視乎銀行安排而可能須提前預約,例如恒生客戶可在網上預約,到指定分行買賣實物黃金產品。
紙黃金可投資多種貴金屬
若覺得實體黃金門檻較高、存放不便,另一選擇是俗稱「紙黃金」的黃金存摺或黃金賬戶。
相比買入實體黃金價格動輒上萬元起跌,「紙黃金」的買賣單位可以低至0.1両或0.1安士,僅需數千元便可以涉及投資黃金市場。
同時,「紙黃金」的另一優勢是買賣價差相對較細。
以滙豐銀行的「滙豐黃金券」為例,截至本週二(21日)客戶買入黃金券價格為每錢4,052元;賣出價則為4,035元,價差為17元,僅佔買入價0.42%。
投資「紙黃金」只須設立一個賬戶,便可以透過「紙黃金」戶口買賣的黃金或其他貴金屬。
投資者買入「紙黃金」,是無法在黃金存摺提取實體黃金,或者將實體黃金存入,只能提取相應黃金的金錢,意味不涉及任何貴金屬實貨交收。
相比起實金買賣,「紙黃金」可投資的貴金屬種類,或者計價貨幣都較為豐富。
例如中銀香港的貴金屬存摺賬戶,可以買賣倫敦黃金、九九金、九九九九金、倫敦銀及蘇黎世白金等五種貴金屬。
而中國工商銀行(亞洲)的紙貴金屬賬戶,提供「紙白銀」,「紙鉑金」及「紙鈀金」買賣,同時提供美元或人民幣兩種貨幣選項。
「紙黃金」入場門檻雖低,但要特別留意黃金交易戶口下投資是非保本的,特別是黃金交易戶口下的投資並不受香港存款保計劃所保障。
ETF追蹤金銀價格
同時,銀行雖然一般都不會就貴金屬存摺戶的買賣交易收取任何額外手續費或佣金,但其利潤主要會反映在「紙黃金」或其他紙貴金屬的買賣差價上。
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追蹤貴金屬價格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來投資貴金屬市場。
本港交易所上市的黃金ETF,包括有SPDR金(02840)、價值黃金(03081)和恒生人幣金ETF(83168),適合對黃金持有看漲看法的投資者。
還有具槓桿成分的FL二南方黃金(07299),簡單而言若當日金價升1%,理論上ETF價格亦會升2%;反之,若金價跌1%,ETF價格則會跌2%。
至於白銀ETF則主要在美股市場,有較多選擇。其中iShares Silver Trust(美股代號:SLV)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白銀ETF,其目標是追蹤白銀價格表現,其價格年初至今,已經累計抽升約7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