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 威脅

機械人不是威脅 反能讓人類享受世界︳封面故事

即時財經

廣告

電影橋段經常看到,一旦機械人與AI結合,賦予了機械人思想功能,則機械人極有可能取代人類,甚至成為人類的威脅,早期電影《未來戰士》及《變型金剛》都是例子。在近年AI高速發展時,這話題已日益備受關注。王其鑫對此不以為意,他指出:「機械人不會像人類一樣有七情六慾。如果它沒有慾望,便不會與人類產生競爭關係,而是更可能形成一種合作的關係。」更重要是,要令AI「落地成人」,還有很長的時間。

被問到機械人是否能幫助AI「落地成人」時,王其鑫認為,以目前主流的AI大模型,如DeepSeek、ChatGPT等來看,目標暫未可能達成。原因是現階段的大模型主要集中於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處理層面。
王其鑫解釋:「AI的確能讓機械人在語言交流上變得更聰明,但機械人當前更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專門針對運動能力的大模型——能讓各類機械人共享運動知識,並快速提升動作表現。」
他補充說,輝達(Nvidia,美股代號:
NVDA)創辦人黃仁勳也曾指出,目前的大模型尚不足以支撐機械人完成更複雜的任務。簡言 之,現今的AI模型,仍無法僅靠一句簡單指令,就讓機械人執行如「炒菜」這類高度複雜的動作。

人類有慾望 機械人沒有

不過,現解段未能,不代表未來永遠都不可能。透過多模態大模型與機器硬件的深度融合,機械人將變得更加智能,能根據不同需求完成多樣化且複雜的任務。而最終的決策與控制權,依然會牢牢掌握在人類手中。
王其鑫表示,有可能與DeepSeek等企業展開合作,「這種合作雖然有可能發生,但未必會與機械人行業直接相關。」
至於是否會自行研發針對機械人的大模型,他坦言:「我們肯定會在這方面有所布局。無論是我們,還是其他科技公司與機械人企業,大家目前都在積極投入相關研究。」
不過,他也指出這一領域要達到真正成熟的階段,仍需要長時間與技術的積累。

談及機械人是否可擁有「自我意識」時,王其鑫說:「許多人在幻想中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機械人有了自己的意識,會不會做出一些我們無法想像的行為?」
他直言,這樣的擔憂其實並不必要。「我們要理解一點:即使AI真的變得非常強大,它的思考方式也不會像人類。」
他進一步解釋,人類會聯想到機械人「侵略地球」情節,是因為人類本身擁有需求與慾望。
「我們希望吃到美食、住大屋、開名車、去旅遊,甚至需要呼吸空氣與繁衍後代;但機械人不需要這些,他們沒有這些慾望。」
在他看來,機械人不會與人類競爭資源,也沒有「佔領地球」的動機。「如果沒有慾望,就不會有爭奪。」他強調,未來的AI與人類更可能是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具身智能」能令AI快速成長

王其鑫同時指出,若要讓AI真正理解並融入人類世界,它需要一個「物理的身體」,這一概念被稱為「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由於AI在虛擬空間中無法真切「感受」現實世界的物理特性,例如如何為之冷或熱?甚麼速度才是快?
一旦AI擁有「身體」,在機械人身上安裝很多傳感器,包括視像、聲音、觸角、氣味等,令它成為具身智能,如此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運作,也將顯著加速AI的發展進程。「我們需要這樣一個載體,來把虛擬與現實融合起來。」
他補充道,「如果AI只存在於虛擬空間,發展就會受到限制;而擁有一個身體,將大幅拓展它的能力與潛力。」

而外界對「機械人是否會反過來控制世界」的疑慮,王其鑫也坦言:「目前大家對機械人未來發展的確有一定的擔憂,但就我們身處機械人行業的從業員來看,這些擔憂暫時並不需要放在首位。」

機械人需求與人類截然不同

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曾提出的「當機械人取代大部分工作後,人類該做甚麼」這一問題時,王其鑫表示,宇樹對此也有過深入思考。
在他看來,機械人的應用,將從特定場景開始,例如危險、有毒氣體或輻射等不適合人類的環境,或是「髒、累、重複」的工作,未來都可由機械人來完成。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機械人將具備愈來愈強的能力,最終在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階段,能夠協助人類完成各類工作。

「到那個時候,人們可能會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取代,但我認為這完全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他說人類之所以需要工作,是因為我們的需求,必須靠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來滿足。
他提及,如果有一天機械人能夠自我生產並滿足人類的需求,那麼「工作」這個概念本身也將逐漸消失。「那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生活中已經沒有工作的必要,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享受生活。」
至於未來是否會面臨經濟成果的分配問題,王其鑫認為也毋須過度擔憂。
「當機械人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後,分配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機械人只需要能源供應,而人類的需求是食物、居所等,兩者所需來自不同層面的東西。」在他看來,這樣的未來前景是積極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