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恒生】1986年恒生收購永安銀行 :從被救到

【私有化恒生】1986年恒生收購永安銀行 :從被救到救人 奠定華資龍頭之路

即時財經

廣告

恒生銀行(00011)從「被拯救者」蛻變為金融巨擘的歷程中,其在80至90年代對永安銀行的操作,堪稱香港銀行史上一次經典的「教科書級」財技。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吞併,而是一場歷時七年、橫跨「拯救、重組、出售」三部曲的資本運作,最終為恒生帶來近4.8億港元的豐厚利潤,盡顯其日漸成熟的金融實力。

臨危受命 (1985-1986年)

故事始於1985年,傳統華資銀行永安銀行因地產附屬公司出現問題,引發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及銀行擠提,並於同年6月被當時的香港政府接管。在危機爆發近一年後,即1986年5月,昔日亦曾獲滙豐打救、但此時已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毅然出手。恒生向永安銀行注資1.76億港元,從港府手中取得了其50.29%的控股權,肩負起拯救這家百年銀號的重任。

扭虧為盈並成功退出 (1986-1993年)

在恒生銀行憑藉其優秀的管理經驗介入後,永安銀行的業務迅速重回正軌,並成功轉虧為盈。經過約七年的經營,在確認永安銀行已「康復」後,恒生銀行於1993年初,作出了精明的商業決定——將其持有的永安銀行股份,悉數出售予當時正積極擴張的大新金融集團,從中獲利約4.78億港元。

核心資料表 

項目 詳情
歷史事件 恒生銀行 (Hang Seng Bank) 拯救、重組並最終出售永安銀行 (Wing On Bank)
時間線 1985年: 永安銀行爆發財務醜聞及擠提,被港府接管。 1986年: 恒生銀行注資1.76億港元,獲取永安銀行50.29%控股權。 1986-1993年: 在恒生管理下,永安銀行轉虧為盈。 1993年: 恒生銀行將永安銀行出售大新金融集團
恒生銀行獲利 此次出售為恒生帶來約 4.78億港元的利潤。
戰略意義 標誌著恒生銀行不僅有實力擴張,更具備重組不良資產並從中獲利的財技與管理能力,從「被拯救者」蛻變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