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香港運動生態圈
體育賽事對一個地區不只是運動,更可成為地區的文化符號。例如說起英國,大家會想到足球、士碌架;說起美國就會是棒球、籃球等。在不少歐洲國家及南美洲國家,足球也被視為代表性運動,尤其是歐洲的職業足球聯賽,競技水準頗高,更增添人民的認同感。
若談到內地的代表性運動,人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國球」乒乓球。自上世紀70年代的乒乓外交,乒乓球助力國家建立對外關係橋樑和傳遞友誼,也讓乒乓球有着深遠的政治意義。
到今天,乒乓球被稱為全民運動,在社區、學校、公園等公共地方,都能輕易找到乒乓球枱的身影。
未形成鮮明運動品牌
反觀香港,儘管近年因為香港運動員在國際大型項目中奪標而讓滑浪風帆、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及劍擊等項目,而成為不少市民談論的運動,但卻尚未形成鮮明的「運動品牌」。當中原因,一方面在於商業社會對長線體育投資的顧慮;另一方面,則與本地運動氛圍不足有關。
據衞生署今年1月公布的2023年度健康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在市民的體能活動方面,14.8%的18歲或以上人士體能活動量不足,即未能達到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
若能強化代表性運動的形象,不僅能塑造香港的文化名片,還有助於更好地推廣體育運動,促使市民養成運動習慣。
我們不妨深入思考香港代表性運動的選項。從獎牌成績等方面來看,香港隊在大型賽事中,於滑浪風帆、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和劍擊等項目中取得出色成績,整個社會對這些項目的關注度顯著提高,社會凝聚力也隨之增強。
從文化背景層面而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馬術項目在香港場館舉辦;香港七人欖球賽自1976年起舉辦,在海外享有盛譽;劍擊在近兩屆奧運會中,也取得了驕人成績。
水上運動是值得探索方向
儘管這三個項目在香港並非十分普及,但從歷史背景考量,香港在舉辦賽事、產業化運作及人才培訓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經驗,這有助於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
此外,水上運動亦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借鑒波士頓查爾斯河畔的規劃經驗,完善海濱設施與培訓體系,或能開拓新的運動品牌。
七人欖球賽事吸引大批海外球迷來港觀賽,未來我們或可探討與大灣區城市展開更多聯動,進一步推動體育旅遊產業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不用糾結於去揀選單一代表性運動,也可以用多元的態度,去打造適合香港的運動生態圈。透過政策支持、商業協作與社區參與,讓運動滲入在城市的脈搏中。
說到底,體育賽事不僅凝聚社區力量,體育活動的盛會,還能對經濟產生直接推動作用。
現在香港擁有了一個全新高規格的現代大型場館,將有助我們今後進一步推動運動、旅遊、娛樂、經濟發展,甚至加強市民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