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取代人力 AI造成金融界失業潮?|經一專欄|吳漢銘
AI需要更多的數據科學家
有很多手作的工序陸續給機器人取代,例如後勤的輸入工作;中台的操作風險預警;前台的財務分析預測工作,漸漸地有愈來愈多工作發展為更多自動化,所以有不少經濟學家倡議全面最低收入,政府需要向每位市民派錢。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報道提及,AI需要更多的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人才,甚至數據清洗工作人員,因此會提高整體就業機會。
同時,也有人指,AI提高生產力,減少人們的上班時間,所以我們要削減工時或每週工作四天等。

視乎需求彈性及自動率
真正的答案是:「要視乎該產品服務的需求彈性及自動率」,從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對消費者而言,產品價格愈低,消費者便購買愈多;對生產者而言,產品價格愈高,生產愈多。
從經濟角度來看,科技就是為生產者的要素(與人和資本並存),提高生產者的效率;提高在不同生產量的利潤,甚至以往無法獲利的業務量,也會因為科技提高生產效率,而變得有利可圖。

其實這就是科技公司經常說的藍海(即創造新市場,不是在現有市場競爭),在一般的金融科技例子中,新的技術一般會解決一些現存方法無法解決的市場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取得雙贏。
比如在內地的惠普金融就是使用了高端科技,提高金融定價的效率,在打開新市場的同時,由於科技更有效,手工工序減低,因此價格一般會比現有方法低,令以往無法獲得服務的消費者獲得照顧。

在創造藍海的同時,在科技的支持下,金融服務公司就產生了更大的市場。一方面科技減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科技間接創造市場。
其實最後結果要視乎消費者對該服務的價格敏感性,假設人力佔整體成本三分之一,自動化減低3%人手,引致價格降低1%,是否有多於3%的新需求?
AI提高審批效率及準確度
如果想深一層,便要看該產品對於人們的必要性及情感的重要性。如果該金融服務支持的活動是非常重要,例如學生開學前的個人貸款,AI提高審批效率及準確度,令利息更低,便可刺激更多相關人士借款,當然能夠省一點就省一點,減低10%利息可以獲50%以上的新增貸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