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鶴年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以簡御繁 擁148億美元身家 | 富豪智慧 | 名人視野

創業

廣告

祖籍福建福州的傳奇企業家郭鶴年,1923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繁華的香港,放眼望去,很多都是郭鶴年的資產版圖。這近一個世紀當中,他的人生經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又是如何一步步打造出自己的商業帝國?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郭鶴年以簡御繁 建多元商業王國

亞洲最大糧商、最大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團,曾擁有《南華早報》,生產深受內地歡迎的「金龍魚食用油」。

這一系列稱號和成就背後的神秘商業巨子郭鶴年,年紀輕輕就出來創業,固然與他出身富裕有關;

然而過人的膽識才能、超強的判斷力及一生勤奮,才是他征戰商海、名震四方的根本要素。

做生意就像雜耍拋球

郭鶴年在自傳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多元化生意:「年輕時,我常去看雜技表演,我一直很喜歡看雜耍拋球。從1960年代中起,我就像在商業世界中玩拋球的人。

與很多人一時間只能專注一樣事情不同,郭鶴年生來就有同時處理多項不同業務的能力,但對於麾下所有生意,他都堅持著自己樸素而實用的原則。

1945年二戰結束,郭鶴年加入父親公司,發現公司經營狀況非常糟糕,父親做事沒有條理、優柔寡斷、缺乏領導能力,不懂賞罰分明,又缺乏行動力,加劇了公司的不團結。

目睹這些,郭鶴年深明如果要開辦一間公司,決不能容許任何裙帶關係,而且不能軟弱,誰能為公司帶來利潤,誰就理應得到獎勵。

當他開始酒店創業時,發現很多發展中國家有裙帶關係和用人唯親的現象,讓一些不稱職的人當酒店主管,這些人花錢如流水,比如用黃金水龍頭來裝飾洗手間,極其荒唐。

郭鶴年認為,世界上各行各業的成功,歸根究底還是管理。

酒店與其他行業一樣,聘用員工有三項標準:才能、勤奮和品質,三者缺一不可。

比如,他的一個姪兒到他的公司工作,非常懶惰,經常不上班,最後遭他直接解僱。

香格里拉酒店採取體面方式達到五星級標準,但絕不矯揉造作和亂花費,但同時不能一味壓低成本。

因為所有好東面都有價值,例如優質大理石、良好木材和高質素的建築工人,都能做到高水平的建築,不能偷工減料。

1980年,郭鶴年差點在日本失手。

當時他的製糖業日本合夥人日新製糖株式會社,建議他在東京灣開墾土地開建設香格里拉酒店,但當他到實地考察時發現,那塊地皮非常偏遠。

他的日本建築設計師柴田勸阻他,稱日本現在是泡沫經濟,通貨膨脹,建築工人要價愈來愈高,沒有一個承包商可以低成本興建。

經營原則簡單為上

結果郭鶴年馬上叫停這個項目,雖然丟了面子,但避開了其後日本經濟泡沫爆破的災難。

郭鶴年做酒店生意之前,沒有酒店管理經驗,但從學校及家庭教育中知道,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應該簡單化,不應將事情複雜化。

他認為,酒店的簡單目標,就是讓疲憊的旅客,能夠舒服地洗一個澡、躺在舒適的床上,如果太累的話,也不用到處找餐廳,酒店能奉上美味佳餚。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只是噱頭,可有可無。

他相信簡單原則適用於一切業務,酒店就要達到上面提到的簡單目標。那些採用複雜方式去經營酒店,搞很多與旅客的核心需求無關事情的人,都很難出人頭地。

他研究過瑞士的精細酒店模式和美國工業式的酒店管理風格之後,選擇了一個近似美國的方式,1971年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

郭鶴年將擴闊視野,形容為磨礪自己的「武器」,「要成為成功的商人,你每天得像刷牙一樣,擦拭所有感官。」他說。

將萃取智慧比喻成「呼吸」

他還將萃取智慧的過程,比喻成「呼吸」。

「智慧俯拾皆是,能有系統的學習固然是好,但其實只要你願意,智慧便如同如呼吸一樣,可以隨時萃取。前提是你必須提升感官:聽得更細心,嗅得更深入,看得更敏銳。」

郭鶴年天生是個專心聆聽的人,在別人看清狀況之前,他便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包括其他人或會遺漏的蛛絲馬跡。

這種明察秋毫的特性,是郭鶴年與生俱來的直覺,這種直覺放在生意場上,經常幫他把握機會、化險為夷。

在1953年至1958年之間,他多次前往曼谷向華商取經,期間他不斷觀察別人的辦事方式,看他們哪些地方犯錯,並發誓讓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

對他來說,人生中每件事、每個舉動都是學習的過程。

最令人驚歎的是,郭鶴年對於公司之間的合作取舍之道,他與交易商之間相互信任、不背叛,不自私,不貪婪,形成了一種堅實的夥伴關係。

這也歸功於他卓越的直覺和判斷力,能迅速分辨誰值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