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鼓勵自己改變人生的方法 資料圖片

6個鼓勵自己改變人生方法

商業

廣告

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節省能量,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因此當一件事情看起來困難或不確定時,我們會選擇維持現狀。然而,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突破舒適圈。若能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就可降低心理阻力,讓改變變得更容易。

想像一下,閣下已經計劃健身好幾個月,但每當下班後,你總是告訴自己:「今天太累了,明天再開始吧。」
又或者,閣下一直想學習一項新技能,例如繪畫、寫作或程式設計,但每次打開課程網頁時,內心卻湧起一股抗拒感,最後還是選擇滑手機或追劇。

6個鼓勵自己改變人生的方法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克服惰性邁出改變第一步

如上所述,這種拖延與惰性其實是人類的天性。以下介紹六個有效的方法,有助克服惰性,勇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一)克服惰性的關鍵:將大目標拆解為小步驟。
我們常常會對大目標感到恐懼,因為它們看起來遙不可及,甚至不知從何開始。這種未知的抗拒感,往往成為遲遲無法行動的原因。
因此,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將大目標拆解為小步驟,使每個步驟看起來都十分簡單。
例如,在人工智能(AI)時代,許多人希望學習AI技能,但如果目標是「學會AI 」,這將會讓人感到難以入手。
然而,若將目標拆解成:「首先下載 ChatGPT 並與之對話」,接著是「利用AI協助完成一份報告」,這樣逐步推進,便能降低心理阻力。

(二)建立執行意向,提高行動力。
心理學家 Peter Gollwitzer 提出的「執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即透過設定「如果X,則Y」的計劃來提升行動力,這有助把決策具體化,減少拖延。
例如,倘若希望養成運動習慣,可以設計這樣的執行意向:「當我回到家後,我會在客廳做20下掌上壓。」
這種方式有兩大優勢:第一,動作具體,容易執行;第二,成功與否可量化,能夠幫助建立持之以恆的習慣。
(三)亮點技巧:發揮優勢而非糾結於缺點。
亮點技巧(Bright Spot Technique)提醒我們,不應過分關注自己的不足,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優勢上。

假設閣下想開設一個YouTube唱歌頻道,但對社群行銷不熟悉,可能會因此猶豫不前。
然而,若確信自己唱歌優秀,則可專注提升歌唱技巧,讓內容自然吸引觀眾。
同時,針對不擅長的部分,可以考慮尋求合作或外包,這樣便能有效發展自己的優勢,而不被缺點拖累。

清晰描繪未來可能性

(四)找到內在動力:為甚麼而努力?
尼采曾說:「那些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方式的生存。」這句話說明意義感的重要性。
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往往是內在的動機。若沒有一個清晰的願景與動力來源,便很容易在過程中迷失,甚至放棄自己的努力。

例如,若閣下希望經營一個YouTube頻道,不妨問自己:這個頻道成功後,會為閣下帶來甚麼?是希望透過音樂帶來感動,還是想將其變成一份職業?
當我們清晰地描繪未來的可能性,便能獲得面對困難的勇氣。
(五)接受不適,避免「經驗規避」。
許多人都會將成功想像為一帆風順,但事實上,所有成功人士都曾經歷失敗與挫折。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經驗規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指的是因為害怕某些負面情緒,而選擇不去做某些事情。
例如,閣下可能因為害怕上台演講時緊張,而避免參加公開演講。但這種逃避方式只會讓人缺乏經驗,進而讓緊張感更強。

相反,倘若接受這些負面情緒是成長的一部分,並告訴自己:「即使緊張,我仍然可以選擇去做這件事」,那麼便能逐漸適應,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
(六)打破「現狀偏誤」,勇敢邁出第一步。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普遍有「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即我們總認為維持現狀比改變來得好,即使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舉個例子,有實驗讓受試者隨機獲得一支鋼筆或一個杯,然後詢問他們是否願意交換。
結果顯示,大部分人都選擇保留自己原先的物品,即使兩者價值相當,這反映人類對現狀的偏好。

激發行動力做出更公平決策

這種心理現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我們可能因為對現有工作感到熟悉,而不願意跳槽;或因為害怕變動,而不願意離開一段不滿意的關係。

要克服這種心理障礙,除思考新選擇的好處外,更可以問自己:「如果繼續維持現狀,長遠會失去甚麼?」
這種方式能夠激發我們的行動力,幫助我們做出更公平的決策。

撰文:樹洞香港企業顧問團隊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