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四伏 中港試行復甦之路

經濟危機四伏 中港試行復甦之路|陳錦興

專欄

廣告

上個星期,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斷,主要股市普遍跌入熊市區,美元超強勢,也觸發非美元如鎊匯的急挫,全球性衰退、甚至金融危機似有重臨跡象。環顧各類資產,只有美元獨強,是金融海嘯以來少見。與此同時,內地及香港經濟雖有放緩壓力,但與歐美不同,內地仍有能力採取財政與貨幣相對寬鬆的政策,中港正試行復甦之路,成效值得期待。
經濟危機四伏 中港試行復甦之路
(圖片來源:Unsplash@ruslanbardash)

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激進「鷹」派立場,已徹底扭轉投資者對通脹及利率的預期,資金湧向美元,也令所有非美元貨幣持續貶值,欠儲備實力的國家,其貨幣貶值的壓力就更大,英鎊就是最近期的例子。

首先,英國通脹約10%,壓力早已不輕,英倫銀行最近只加息半厘,已不及美國,鎊匯肯定受壓。

此時英國卻推出史上龐大的赤字預算,企圖刺激經濟,市場第一個想法是龐大赤字預算只會加劇通脹,大幅加息及嚴重衰退難避免,因此投資者大手沽售英鎊。

這現象是對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警示,在通脹肆虐的環境下,貨幣的價值變得脆弱,任何被解讀為刺激經濟的政策,都有可能觸發本國貨幣的大幅貶值。

土耳其之前在通脹嚴重下仍減息,導致里拉急挫就是明顯例子。

這次英國赤字預算情況一樣,惟讓人驚訝的是,被視為成熟、先進的金融決策者,竟也嚴重誤判市場,亦低估政策對市場的衝擊,更損害了投資者對英國經濟的長遠信心。若英國也如此脆弱,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前景更讓人憂慮,特別是入冬後經濟情況可能更壞。

今年以來以美元計,滬深300指數跌31%;恒生指數跌26%,與其他主要市場走勢一致,原因並非通脹、緊縮;而是投資者對中港兩地的經濟,仍欠缺真正復甦的信心。

今年首季初段,中港股市一度跑贏歐美股市,亦掀起資金「西去東來」的投資邏輯。

不過,香港、深圳及上海等地其後疫情爆發,內地嚴格防疫,因而重擊中港經濟,而市場由此也對放寬防疫、走向經濟復常之路愈發悲觀。

香港金融系統穩定

此刻,香港已邁向與國際通關,預期經濟活動有一定的恢復,可紓緩利率上升對資產市場的壓力。

還有,港府的財政儲備仍逾8,000億元,港元及金融系統穩定,需要時仍是有條件推針對性的支持經濟的措施。

而今年以來,內地已有減息、降準等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寬減財稅、刺激消費的措施,這些政策的效果,部分被防疫及樓市危機所弱化,但最重要是內地通脹壓力仍有限,人民幣也有持續順差的支持,貶值趨勢將是有序。

總的來說,中港兩地的經濟體質,並非不堪一擊,有能力承受美息再上。

當第四季內地經濟復甦有轉強跡象,主要反映內地經濟的港股理應受惠,雖然港股的低估值未必可支撐大市轉勢回升,但消化聯儲局再加息逾1厘,顯然並不過分。

延伸閱讀:9成鐵路盤「炒車出軌」跌價20%、4個車站最轟烈:第一城搞乜鬼係咁蝕!

延伸閱讀:內地00後轉行「職業伴娘」 每場騷賺3,000順便釣金龜:滿足3個條件即可入行

圖片來源:Unsplash@ruslanbar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