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銀各出奇謀 提升資本充足率

投資

廣告

要聞:

兩家以本港業務為主的銀行,2014年3月底均有動作引起市場關注,先有大新銀行(02356)宣布供股集資;繼而中銀香港(02388)則大減派息。當然供股與減派息是兩碼子事,但其背後原因卻均與提高集團的資本充足率有關。

資本充足率是指銀行的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例,並以百分比形式顯示。 資本充足率是反映銀行存戶和債權人的資產若遭到損失,該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 即銀行一旦遇上重大系統性風險問題時,單靠自身資本能抵禦該風險的能力。 各地的金融管理機構,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有特定要求水平,以確保銀行的抵禦風險能力。資本充足率愈高,反映銀行愈穩健,抵禦資金風險的能力愈高。

大新供股中銀減派息

2014年3月底大新銀行宣布供股,最多集資12.05億元。集團明言,所得資金將用以加強集團的資本基礎;中銀則減少派發股息,從而為集團預留更多資金。 兩種做法異曲同功,目的是希望增加集團現金水平, 從而令資本充足率提升。 然而,需要提升資本充足率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滿足監管要求。事實上,國際間有對銀行資本充足水平作出指引,《巴塞爾資本協定三》規定2013年開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目標標準比率為8%。 金融海嘯後,不少環球銀行為提高資本水平,四出撲水,好像供股、出售資產及引入政府作股東等,銀行界各出奇謀,以加強資本,當中亦包括令港人難忘的滙豐控股(00005)世紀供股。 環球資金緊拙,內地銀行同樣敵不過資本提升的壓力,一眾上市的內銀股2010年開始,接連宣布供股,引發一輪內銀供股潮。 另一原因是出於業務需要。事實上,本港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一直較內地及環球銀行為高,來自滿足監管要求的壓力不大。 本地銀行要提高資本充足率,相信更大程度是出於日後經營的考慮。因為在增加資本以提升資本充足率後,有助日後擴闊借貸空間。 回看2013年,本港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較前一年下降。好像該年中銀香港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5.8%及10.67%,較2012年同期分別下跌1個及1.64個百分點;而大新亦出現類似情況。 這相信與銀行期內的放貸上升有關。2013年整體經濟繼續好轉,企業因而增加借貸以擴充業務,但拖累銀行資本充足率下跌。 因此,大新銀行選擇在現階段供股,相信是考慮到美國可能於2015年加息,屆時將令環球息率上升。 故趁環境未變化前供股取得更多資本,到日後息率上升時借出「貴錢」,真正「執靚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