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時代淘汰

Google會否被時代淘汰

商業

廣告

當大家在2025年見證Google以91.47%的市佔率繼續稱霸搜索引擎市場時,不禁會想起曾經同樣稱霸網絡的霸主Yahoo。這個從千億美元市值跌落至48億美元的昔日霸主,如今已成商學院課程及科技界最具警示意味的反面教材。隨人工智能(AI)技術顛覆傳統搜索模式、監管壓力日增及內部管理爭議浮現,外界不禁質疑Google是否正重蹈Yahoo的覆轍?

回顧Yahoo的衰落,核心問題在於「錯失技術轉型的關鍵節點」。
1997年,Yahoo創辦人楊致遠拒絕以100萬美元收購Google前身的PageRank技術。此後更兩度錯失收購Google與Facebook機會,最終反而被這兩個「後浪」推着自己走。
Yahoo雖曾試圖以收購彌補技術缺口,卻因缺乏整合能力與長遠規劃,淪為「產品殺手」,例如關閉GeoCities、荒廢Flickr等。
Yahoo最致命的問題,在於其模糊的企業定位,從媒體公司轉型技術公司再退回內容平台,這種戰略搖擺,不僅讓內部團隊無所適從,更讓投資者失去信心。

反觀Google自創立之初便以「演算法至上」的工程思維奠定基礎,不僅堅守搜索核心技術,更透過Gmail、Google Map、Android等產品構建生態圈,將廣告業務滲透至每個用戶接觸點。這種專注技術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的策略,正是Yahoo當年所欠缺的。
儘管如此,Google當前面臨的挑戰,與Yahoo當年困境有本質差異,例如Google已建立難以撼動的「生態護城河」:全球超過95%的移動搜索透過其平台進行,Android系統市佔率逾七成;加上YouTube、Workspace、Google Drive等服務,形成跨裝置、跨場景的數據閉環。

其次,Google在AI領域的布局遠比Yahoo當年積極,從DeepMind到Gemini模型,其投資力度與技術儲備仍居領先地位。
然而,這份優勢背後潛藏危機。OpenAI的ChatGPT Search已躋身全球第七大搜索引擎,其基於對話的交互模式,正逐步改變用戶習慣。
Yahoo當年的失敗,某種程度源於「過度自信」,拒絕微軟(Microsoft)446億美元收購案即是一例。如今Google面臨更嚴峻的監管環境:美國司法部針對其搜索壟斷地位提訴訟;歐盟數位市場法更強制要求開放平台數據。若無法在合規與商業利益間取得平衡,或重演2008年Yahoo與Google廣告合作案引發的國會聽證風暴。

受範式轉移威脅

更關鍵的是「範式轉移」的威脅,Yahoo的衰落,在於未能從門戶網站轉向搜索技術,而Google此刻的挑戰在於:當AI助理能直接提供答案,傳統關鍵字搜索是否將被淘汰?
據統計,2025年已經有10%以上用戶改用ChatGPT等工具取代基礎搜索,儘管Google試圖以AI摘要整合搜索結果,但如何在不損及廣告收入的前提下擁抱變革,將是最大難題。
雖然歷史未必會重演,但錯誤會重複再犯。Google現階段依賴廣告的營收結構、愈發龐雜的組織架構,以及在AI競賽中的防守姿態,皆與巔峰期的Yahoo非常相似。

值得慶幸的是,Google領導層仍保持技術敏感度,若能避免像Yahoo的戰略搖擺,將AI轉型視為「第二曲線」而非威脅,仍能保住其領域的領導地位。

撰文:方保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