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 資料圖片

Labubu|百萬元公仔狂熱時的一場藝術反思

品味生活

廣告

最近北京一場拍賣會上,一件薄荷綠Labubu公仔,以108萬元人民幣落槌,震驚拍賣界。這隻毛茸茸、齜牙咧嘴的小怪獸,瞬間成為潮流圈的超新星。從香港設計師龍家昇的創意,到Pop Mart的盲盒行銷魔法,再加上名人的加持,Labubu已從街頭玩具變身拍賣界寵兒。更有趣的是,拍賣現場居然有一個九個月大的「買家」(當然是由家人代拍)。

Labubu的成功堪稱行銷界的教科書案例。
盲盒策略點燃了「錯失恐懼症」(FOMO),一個「公仔」賣過百萬元,不禁讓人感嘆潮玩文化的影響力。然而,這一切金錢現象的背後,Labubu的價值更多來自市場行銷與品牌操作,而非藝術的內在深度。
有人說Labubu是藝術品。其實潮流消費品跟藝術品只是一線之差,本質上仍有區別。
藝術品往往承載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文化反思,像梵谷、畢卡索的油畫或中國文人書畫,經得起時間考驗。Labubu呢?它更接近於設計師玩具(Designer Toy),由工廠按設計批量製造,行銷策略與市場熱度,是其背後的主要推動力。

龍家昇的創意無疑精彩,但Labubu的批量生產和品牌行銷,讓它更貼近潮流商品,而非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
藝術品與消費品的特性迥異。試想,如果用高價買入了一件心儀的Labubu公仔,卻發現顏色塗抹不均或細節瑕疵,這是生產與質檢的技術問題,而非設計師的責任。市場上成千上萬的Labubu,龍家昇不可能逐一檢驗。
玩家期待的是一件完美無暇的Labubu,就像買一部新iPhone時不容許有花痕一樣,這是對產品標準的期望。只有標準,沒有「驚」喜。
藝術品則不同。每件作品通常由藝術家親手創作,即使是由第三方協助完成的多版數作品,也需要藝術家本人過目及簽名,確保滿意作品成貌。

在藝術領域,完美從無固定標準答案:看似單調的平塗色塊,可能會因藝術家有意添加的「錯誤」筆觸而更人性化。相較於機械化的完美,這種帶有個人特質的「容錯性」,也許就是藝術品的最大價值。

市場熱度與走勢難以預測

記得非同質化代幣(NFT)熱潮嗎?當年一幅數碼畫作曾賣出天價,市場冷靜後便漸趨沉寂。Labubu的熱潮也提醒我們,在潮玩文化中,熱度與市場走勢難以預測。
當然,我們得給Labubu點讚:它的設計成功抓住了年輕人的心,市場影響力不容小覷!收藏Labubu是一種樂趣,帶來社交話題與短期回報,但也需保持理性,避免被市場熱潮沖昏頭腦。

撰文:鄧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