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私隱公署研禁Telegram 籲法官留意社交媒體風險 網民:香港封網第一步?

社會熱話

廣告

自去年十月香港政府為打擊起底行為修訂了《個人資料(私隱)條例》(PDPO),將起底行為定為刑事犯罪。不過,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昨日就向立法會表示起底行為依然猖獗,去年私隱公署就發現合共八百四十二宗起底相關個案。她又透露正考慮就屢次上載起底資料的平台設立黑名單。
Telegram
(圖片來源:unsplash@Dimitri Karastelev)

每星期逾二百次起底攻擊 涵蓋官員、議員及普通市民

近年絕大部分的起底訊息都是來自Telegram的群組,這也使得Telegram成為當局最為關注的平台。鍾提出留意到每星期也新增逾二百個起底訊息,當中大部分涉及政治因素,或社會運動的延續,被起底人士包括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以至一般市民,公署已不停向平台的對口單位發出通知,要求刪除有關訊息,「有時有移除訊息,但有時也沒有;即使移除了,第二、三天後卻也會再現相同訊息,結果需要周而復始發出通知,過去數個月就不停這樣做,但由於訊息數量實在相當多,需要考慮進一步的行動。」鍾又表示,由於涉及的起底訊息數量龐大,公署正積極考慮首次引用法例,停止或限制市民使用相關平台。

據了解,公署正積極考慮首次引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66L條所賦予的權力,停止或限制市民接達相關平台上有關訊息發布所在的部分,甚至是整個平台。一旦引用法例,有機會連整個平台不能瀏覽,而整個應用程式也可能被移除。不過,封鎖網上平台在技術上而言並不容易,俄羅斯政府在2018年也曾嘗試制裁Telegram,封鎖其IP地址。然而這些網上平台所使用的IP地址可以不停轉換,最後反而導致一些大型網站受到牽連無法瀏覽,結果只能宣布放棄。

網民有話兒:

Telegram
(圖片來源:LIHKG 討論區)

法官行為新指引:應避開社交平台上的爭議活動、遭起底應請示法院領導

不僅如此,司法機構亦在昨日(5月16日)發表2022《法官行為指引》(指引),這是自2004年首度發表後,18年以來首次修訂。當中特別提醒法官,應留意社交媒體所帶來的風險,並避免在社交媒體評論案件、法律議題、訴訟人、證人或律師。此外,法官更應格外審慎將任何人士、團體或單位「加為朋友」、「讚好」或「追蹤」,或以其他網上或社交媒體方式聯繫,特別是當有關聯繫可能會削弱外界對法官公正審理案件的觀感,或破壞公眾對整體司法機構的信心。

另至於法官在法庭以外的專業活動,指引指出,若與會議主辦方或書籍作者等所涉及的人士,可能會引起爭議,法官應小心避免予人與之有聯繫的觀感;另應避免在法庭以外就具爭議的議題發表意見,及避免參與某項具爭議活動或政策推廣。

此外,就近年互聯網出現的「起底」情況,指引建議法官應謹慎確保自己、至親和摯友不會不必要地公開自己的個人資料。若法官遇上辱罵法官或針對法官的「起底」行為,應避免直接回應,及如情況合適,應請示法院領導。

延伸閱讀:上市公司突召開「臨死股東大會」 散戶瘋狂抽水:仲考慮緊去唔去!

延伸閱讀:上海宣布全市16區「社會面清零」 報告:4月汽車銷量同步清零!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對起底行為有什麼看法?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昨日就向立法會表示起底行為依然猖獗,去年私隱公署就發現合共八百四十二宗起底相關個案。她又透露正考慮…詳情請看

有沒有其他國家封鎖Telegram的例子?

有國家在2018年也曾嘗試制裁Telegram,封鎖其IP地址,但時最後…詳情請看

撰文:Algy Yung圖片來源:unsplash@Dimitri Karastelev、LIHKG 討論區、unsplash@Christian Wiedi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