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醫療或成大勢 醫療通脹速度好比「雪球效應」投保時留意一要點 減低保費暴漲的機會|劉啟明

高端醫療或成大勢 醫療通脹速度好比「雪球效應」如何減低保費暴漲的機會?|劉啟明

理財

廣告

疫情重挫環球經濟,各國政府都採用較寛鬆財政及貨幣政策應對,理論上通脹不會短期內出現惡化跡象,但有兩種行業理論上不會因此而受到打擊,反而在逆市期間繼續自我通脹,一個是教育;另一是醫療。筆者今期集中講解醫療通脹,其提價速度好比「雪球效應」,比想像中還要大,筆者建議應及早住配備院、手術及其他醫療保障才是上策。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plash

醫療費用主要分兩大類—藥物及醫療服務。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消費物價指數組2018》公布,藥物及醫療服務物價指數的累計升幅分別高達39.6%及41%,高於整體消費物價。背後原因並不艱深,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令公共醫療設施長期供不應求,私營醫療設施的需求隨之大增,在沒有資助的情況下,以致市民的醫療負擔亦日益沉重。

醫療保險雖然涵蓋多個範疇,但現時仍有不少市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面對死亡當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疾病或許不會直接致命,而是持續纏繞下半生,甚至耗盡所有積蓄作醫病用。

醫保按年提價

患病後所產生的開支可簡單分為四類,包括醫療開支、收入損失、聘請看護費用、生活作息改變而產生的額外支出等,以兩年作為一個治療週期,經濟負擔可高達200萬元。如市民沒有足夠的醫療及危疾保險,後果將難以想像,除了心力交瘁外,更直接影響家人生活。

醫療保險主要分為傳統醫保、高端醫療及自願醫保三大類,以上三類本質上是一樣的,分別在於保障、保額及保費上的多寡,愈高保額,保障愈闊,保費便愈高;反之亦然。除了年齡及性別等自然因素外,醫保加價和「醫療通脹」亦脫離不了關係。

由於醫保大部分會保障全球地區,所以保險公司會同時考慮全球醫療成本。保險公司的營運支出主要用作賠償,由於每年醫療成本都只升不減,醫保按年提價實屬無可厚非,也解釋得到為何市民近年會較傾向購買高端醫療,透過「全數賠償」機制減低分項賠償上限的憂慮。

即使本身保費較其他計劃高昂,也可以根據財力自由選擇墊底費版本,愈高墊底費,保費愈低。保費增幅多寡,亦視乎保險公司「把關」的力度。如果核保過程過於寬鬆,意味著保險公司不能完全掌握每個投保人的身體狀況,最壞情況是將健康與帶病的投保人混在同一個風險池內。

假設30位投保人交了總保費30萬元,其中10個人合共索償了100萬元,風險池就會「入不敷支」,保險公司唯有加價以維持基本營運。對於「高健康風險」人士當然是合理的價格調整;但對於「低健康風險」人士來說,因此而被加價就難免有點不公平。

當然,一般市民難以核證每間保險公司的風險池大小,但只要市民及保險從業員多走一步,共同堅守最高誠信的精神,於投保時主動及妥善回答健康核保問題,便能有效地協助保險公司將不同健康風險人士放在不同的風險池內。此舉除減低道德風險、令賠金用得其所外,同時也減低保費暴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