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轉保易墮陷阱 有2大事項要留心|劉啟明

胡亂轉保易墮陷阱 有2大事項要留心|劉啟明

理財

廣告

理財險種五花八門,日新月異,保險公司會定期根據市場需要推出各式各樣的產品,或進一步更新已老化的合約條款,甚至將不合事宜的產品下架。在香港這成熟發展的市場,受保人都想心思思試試新產品,「東家唔打打西家」,但此消費心態又是否適用在保險界呢?

撰文:劉啟明|圖片:Unsplash

如讀者有以上想法,便會較易跌進「轉保陷阱」。「轉保」是保險界專有名詞,監管上亦有名確定義,意指在過去12個月或未來12個月內,不論是自願或被建議,任何以購買新保單來取代舊保單便屬於轉保。

讀者可能覺得奇怪,為何買保單都要注意這方面影響? 因為購買保單並不是單純消費這麽簡單,背後還涉及道德風險、最高誠信、可保利益、病歷紀錄等詳情,所以有錢不一定買到保險;買到保險都不一定全包,這個是保險學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及基石。

準確計算人壽保額勿跟風|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需要重新核保

這是轉保其中一項重大代價,專門針對受保資格,均適用於一般保險、長期保險、投資相連保險等。

眾所周知,買健康相關的保障,需在申請表聲明自己過往的病歷、索償經驗、拒保紀錄等重要核保資料。 萬一在持有舊單的時期出現過健康異常、入院經驗、保期內被加收個人附加費等,當轉保時,便要在新保單的申請表上申報以上風險(負面)狀況,新保單在核保過程中,未必會通過以上全部,或會附加額外exclusion,或加收附加費,甚至拒保,到頭來得不償失。

胡亂轉保易墮陷阱 有2大事項要注意|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即使受保人在持有舊單期間健康一切正常,沒有出現過以上提及的異常狀況,轉保理論上是可行的。惟筆者認為仍然要小心處理,強烈建議應先保留舊單的有效性,再同時遞交新單申請(部分保險公司接受預先核保),如滿意新單的核保結果,再慎重考慮轉保是否有利。 簡單而言,如一直準時續保舊單,便不會出現轉保所帶來的潛在拒保風險。

支付退保費用

另一項轉保所帶來的重大代價,是金錢上的損失。常見於有儲蓄成分的保單,如終身分紅人壽、純儲蓄保、投連保單、萬用壽險及危疾保等。

在產品設計上,儲蓄型保單通常是應對長期理財需要,最少達15年或以上,例如子女升學、置業、甚至退休。 保險公司為了確保合約的開立是為了對應相關理財需要,都會附加退保費用在保單合約中,幫助客戶目標為本,不會輕易放棄既定的目標。

由於不同的保險公司及產品會採用不同的退保費用表,令受保人難以適從,但背後的計算邏輯其實並不複雜。

舉個例,當過了冷靜期後馬上進行退保,退保費用便是100%;相反,當到了保單期滿,退保費用便是0%,保期中途退保,便按一定比例計算,愈接近期滿退保費用愈低。

故當市場發行新的理財產品時,特別是標謗高保障、高息、甚至保證回報,受保人要停一停諗一諗,將退保費用的因素同時考慮在轉保內,才可審慎作出決定。

胡亂轉保易墮陷阱 有2大事項要注意|劉啟明
圖片: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