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脹的4大原因 有工無人做都是原因? 林少陽:不少人靠炒賣財自 他們甚至不用再去上班

投資

廣告

以疫情低位計,具價值存儲功能的比特幣(Bitcoin)價格,已升超過10倍,本週一度再創歷史高位,反映人們對傳統貨幣的信心每況愈下。

「虛擬貨幣的出現,是投資者對建制投的不信任票,近日快速上升亦是一個很理性的反應,因為中央銀行去年對新冠肺炎的應對,令大家對貨幣制度毫無信心。」

林少陽認為通脹很難短時間解決,原因有以下四個。

(一)各地央行沒有傾向收水

「政府沒有傾向『收水』,全球政府負債累累,加息會令他們更難還款,因此各地都採取一個駝鳥心態,把通脹視而不見。」林少陽道。

他指,2020年美國聯邦儲備局的資產負債表,擴大了40,000億美元,一年的擴張幅度,等同2009年至2015年六年來的擴表,換言之,今次「印鈔」速度比當年金融海嘯快了6倍(見圖表一)。
雖然「印鈔」情況失控,但林少陽認為,政府基本上沒有誘因去處理好,原因是目前美國債務過於龐大。
「老實說,其實美國已經違約了,比中國恒大(03333)情況不會好得多,繼續『印鈔』, 把利率壓到接受零,『印鈔』推高通脹,未來購買力變少,變相要還的錢也大減,以用一個『較soft的方式』賴賬。」
再者,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軍事科技的實力,即使違約債權人也沒有辦法,因此要在三至五年內解決通脹問題,林少陽認為沒有可能。

(二)貨幣與財政政策雙重夾擊

2009至2016年「印鈔」,主要用在拯救金融機構上,幫助他們去槓桿,當年去槓桿的速度,抵銷了「印鈔」速度,因此通脹的情況不算嚴重。
從圖表二可見,即使是2009年至2016年持續進行量化寬鬆政策(QE),但消費物價指數(CPI)一直穩定,2010年及2015年更曾出現負增長。
然而經歷疫情後的「印鈔」,CPI的每月增長達到5.3%以上,是12年來最高。
同樣是「印鈔」,情況卻大不同,原因是今時今日,金融業槓桿早已降低。
貨幣的流通速度是視乎銀行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從銀行的槓桿比率可以看到這個效應。

「在2008年高峰期,滙豐控股(00005)的槓桿是25倍,德意志銀行是超過40倍;但現在的銀行只有10倍槓桿;內地銀行更少,換言之,multiplier effect在過去10年大減。」

由於貨幣的流通速度減弱,根據貨幣數量論,所有新印出來的貨幣會走到實體經濟之上。
再者,林少陽指出,當年雷曼也只是貨幣政策,只是以QE「印鈔」,受惠的大部分是有錢人和跨國企業,但是對新冠肺炎的應對還有財政政策,向所有國民進行「直升機式」的派錢,基層市民是直接拿到現金。
人們多了錢,需求也自然增加。

(三)有工無人做

美國勞工部最新9月就業數據顯示,美國9月非農就業人口僅增長19.4萬人,遠遠不及市場預期,續創1月以來最小增幅。
9月份美國失業數據跌到4.8%,430萬的就業人口離開就業市場。
少了人工作,其中一個解釋是美國拜登政府的「疫苗令」,導致了許多不想注射疫苗的勞工選擇離職或者被辭退。

但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因為印太多錢,資產價格被大幅推動,導致愈來愈多人選擇不上班。

「部分人收到錢後便進行投機活動,不論是Robinhood上炒作WSB概念股,甚至是炒作虛擬貨幣,不少人的財富增長,達到幾倍甚至是10倍,很多人可能已經財務自由。」

據9月份數字,就業人口增幅疲軟,工資卻大幅上漲,環比增長0.6%;同比增幅4.6%。換言之,工資增加也沒有人願意上班。
因此,林少陽直指,沒有人上班,即商品、服務的供應減少,但財富暴漲令需求放大。
「即使環球供應鏈回復正常,今次的通脹亦難以解決」他說。

(四)減碳共識影響運力

全球運力短缺情況持續,海運價格居高不下(見圖表三)亦是大通脹的主因,林少陽認為這亦非短期內可解決。
全球對解決全球暖化開始有共識,內地強調2030年碳峰值、2050年碳中和,隨著碳排放權交易推出,碳排放的成本未來會上升。
相關的工業未必願意增加出產,供應會下降,林少陽認為甚至會影響用燃油推動的運船。

「雖然航班復飛有助暫時舒緩運力緊張,但未來全球各地會推動碳排放稅,船公司的成本變高,新船下水速度會減慢,而高能耗的舊船卻會被快速淘汰,因此全球運力會長期短缺。」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