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超車 電動車藍海中撕殺 比亞迪成混動銷量榜單之王|力奇

投資

廣告

比亞迪股份(01211)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早前表示,內地車企提供的電動車產品已經從性能、使用成本等方面全方位超越了傳統燃油車;他預測,今年內地市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突破330萬部,2022年底內地新能源車滲透率將超過35%。

撰文:力奇| 圖片:中新社

(圖片來源:中新社)
(圖片來源:中新社)

華西證券表示,年初至10月內地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達14.3%,突破10%的新產品滲透率閾值,汽車電動化已進入到加速成長期。汽車智能電動巨變,重塑產業秩序,看好汽車行業黃金十年。

小鵬擬拓全自動駕駛計程車

目前,正是電動車在彎道超越傳統燃油車的關鍵時候,這一超前將構成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

王傳福認為汽車電動化帶來百年未有的大變革,重構產業供應鏈體系,例如在半導體領域,電動車的需求較傳統車增加5至10倍,由於晶片短缺的問題,全球大約700萬電動車未能生產,而電動車只是上半場,下半場的智能車,對半導體的需求更大。

在11月19日,內地2021年最後一個A級車展廣州車展正式開幕,吉利汽車(00175)、長城汽車(02333)及小鵬汽車(09868)等國產自主品牌爭奇鬥艷。

與往屆車展相比,今年廣州車展上新能源車型佔比大幅增加至23.6%,比上屆提升70%。自主品牌達153輛,佔新能源車的63.5%。

交銀表示,儘管豪華品牌和合資企業正加快電動車的部署,但自主品牌強大的車型週期和技術儲備,應該會繼續佔優。

自主品牌中的造車新勢力明顯有先發優勢,連續兩個月銷量破萬輛的小鵬,在廣州車展發布旗下第二款SUV,屬明年的旗艦SUV車款,命名為G9,定位高於現時的G3,預計售價在30萬至40萬元人民幣之間,可見小鵬正擴展並挑戰原意打較高價位的蔚來(美股代號:NIO)。

現時小鵬的交付量是內地造車新勢力三劍俠中最強勢,管理層有信心交付量達每月15,000輛的目標,本季度交付量將逾30,000輛,比蔚來的指引多10,000輛。

而且,小鵬最新型號P5的在手訂單已排至2022年春節,公司更公布全自動駕駛計程車的計劃,擬與G9一同於2022年第三季推出。

G9將搭載由XPILOT 3.0升級至4.0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而且還有高達800V的高壓碳化硅(SiC)平台動力系統,擁有5分鐘內充電至200公里續距的能力。

(圖片來源:中新社)
(圖片來源:中新社)

比亞迪成混動銷量榜單之王

除小鵬、蔚來及理想汽車(02015)三大新勢力以外,比亞迪亦在油電混動領域鼓足幹勁。

據悉,公司連續六個月霸佔內地混動車銷量榜單,自6月銷量佔比突破49%後,7月銷量佔比逾52%,8月是55%;9月再創新高達58.9%;10月更是接近60%,成為無可爭議的混動之王。

比亞迪主銷的秦、宋、唐、漢混動車型全部進入銷量頭五位,榜單主要看點就是旗下DM-i車系的單月銷量,到底能否突破50,000輛,截至10月底,則是約36,000輛。

興業證券預計2022至2023年乘用車總量弱復甦,結構上自主崛起,電動智能新技術勢頭加強,看好崛起的自主整車,推薦長城、吉利、比亞迪,亦看好Tesla(美股代號:TSLA)產業鏈以及北美電動車週期,以至新的技術和配置趨勢和內地混動車的放量。

在廣州車展,比亞迪亦順應市場用戶年輕化的趨勢,將e網戰略升級為海洋網,推出兩大產品系列,分別是安裝平台3.0技術的純電海洋生物系列,以及搭載DM-i超級混動技術的軍艦系列,未來海洋網將實現在水平、動力及價格區間的全面覆蓋。

再獲北歐純電動巴士大訂單

大和新近提升比亞迪2022至2023年每股盈利預期5%至12%,以反映其強勁之新能源車產品線,以及可靠的外部電池出貨量展望;至今年底,公司銷售共100GWh電池;料明年銷售200GWh電池,因主要車廠客戶訂單自2022年起發力,目前已確保歐洲客戶的訂單。

該行稱,比亞迪今年新能源車付運量展望為60萬輛,明年計劃推出10款新車;調升公司2022至2023年新能源車銷售預期13%至26%,到94.2萬輛至120萬輛部,並降2023年傳統燃油車銷量預期至零,目標價由382元升至435元。

此外,比亞迪宣布於上週三(11月24日)與北歐公共交通營運商Nobina簽訂70輛大巴訂單,包括42輛13米及28輛15米純電動巴士,今年8月,公司為Nobina打造的芬蘭史上最大純電動巴士車隊,合計119輛純電動巴士已如期投入營運,目前車隊已安全行駛超100萬公里。

自2015年起與Nobina合作,比亞迪累計向Nobina交付逾300輛純電動大巴,遍布瑞典、挪威、芬蘭等地逾10座城市;目前公司有逾600輛純電動巴士在北歐地區營運,累計行駛里程超過3,000萬公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逾30,000噸。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