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權 港股通 騰訊 小米 投資入門 雷軍 小米上市 恒生綜合指數 美的集團

港股通拒納同股不同權股份 沽騰訊換小米 制唔過 | 投資入門

投資

廣告

【港股通】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週六(7月14日)發布通知,暫不將恒生綜合指數新增的三類證券,納入港股通股票範圍,當中包括同股不同權股份,意味首隻以同股不同權方式在港上市的小米(1810),未可獲「北水」眷顧。近日有投資者沽騰訊控股(0700)買小米,但專家直指:「制唔過!」

撰文:Smart ED編採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中新社

港股通拒同股不同權

滬深交所上週六公佈,自7月16日起,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中屬於外國公司股票、合訂證券、「同股不同權」股票的,暫不納入滬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範圍,其他股票調入調出正常進行。

恒指公司上周宣佈把小米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本月23日起讓港股市投資者買賣,滬深交所的決定,意味內地投資者未能經港股通買賣小米。

恒生指數公司在小米上市首兩日宣布,由於小米符合恒生綜合指數的快速納入指數規則要求,小米將獲納入恒生指數系列成分股,本月 23 日起讓港股市投資者買賣,滬深交所的決定,意味內地投資者未能經港股通買賣小米。

另一方面,在深交所上市的美的集團 (000333.SZ),周五晚突然於投資者互動中披露,集團持有約 1 億股小米,按小米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達 21.45 億元。

小米上市熱炒,部分買盤是來自騰訊的換貨沽盤。不過,隨著小米不獲納入「港股通」投資範圍,本週一(7月16日)小米股價應聲下跌,低見19.4元,較上週五(7月13日)收市價跌9.6%。

有專家認為,沽騰訊買小米並不理智,以下是《經濟一週》專欄作者羅尚沛在專欄「A股搏擊」的分析。

撰文:羅尚沛

沽騰訊換小米 制唔過

A股今個星期曾一度重上2,800點,事緣是中美貿易戰終於打響了第一槍,算是壞消息出完 可放膽博一博。而且今個星期是中央公布6月份經濟數據的密集期,不出所料,所有數據都顯示經濟面不錯;再加上美元技術性下跌,令疲弱的人民幣稍稍反彈。

不過,形勢很快就急轉直下,上週三(7月11日)A股再跌穿2,800點,導火線是美國出奇不意地再拋出一份總值2,000億美元的關徵關稅清單。

雖說貿易戰變成口水戰之後,股民對美國這些突如其來的招數已見慣不怪,但當日A股和人民幣開市後馬上急挫,形勢上已不能只怪罪於貿易戰升溫了。

事實上,上週一(9日)和週二(10)的反彈是缺乏動力,成交量不足,指數再穿2,800點只是時間問題。

如上週本欄所言,要A股扭轉頹勢,一是要人民銀行釋出誠意大膽放水救市,二是讓A股跌到2016年初低位2,630點反彈,當兩者皆不具備時,A股只會愈彈愈縮,變成一浪低於一浪的格局。

股價表現與基本因素無關

A股不濟,港股也難有運行,除了小米集團(01810)首日掛牌破發後,第二日出乎意料急升一成。至於宣布會分拆騰訊音樂到美國上市的騰訊控股(00700),股價繼續不振。

一強一弱,有關心港股的內地股民,週二開始已討論基金是否在沽騰訊買小米。

當然,如果有基金經理相信雷軍所言,小米估值應是騰訊乘以蘋果公司(Apple)的估值,那盡沽騰訊和蘋果換馬小米也無可厚非,但相信沒有基金經理會這樣想吧。

小米成為市場焦點,是其同股不同權的地位;是受到各路財金官員和「大孖沙」的照顧;是市值夠大馬上被納入多個指數;是因為多衍生工具流通性好。

而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於其他剛上市的新股身上的「加持」。

以上這些導致小米「口碑差,股價優」的原因,與A股因為6月份經濟數據好和美元下跌所引致的反彈雷同,都是一些不算札實的原因,與基本面無關。

小米業務仍是小家電

A股之後是倒跌收場,不知小米會不會再重演A股行情多一次?

說到底,應不應沽騰訊換小米呢?從行業因素上,筆者是否定的。

小米雖聲稱是科網股,但其手機硬體業務佔比大,業務性質與瑞聲科技(02018)及舜宇光學科技(02382)更接近。

雖然小米給了市場無限的互聯網業務遐想,但現實是其業務主要仍是小型家電;反之騰訊的新經濟盈利模式已非一朝一夕,並非概念。

互聯網業務的遐想無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AI),都必需一個龐大的、有忠誠度的群眾基礎。

微信擁有12億使用者,小米屬於剛起步,以此角度來看,沽騰訊換小米實非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