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催生「微保險」 與傳統保險互補

金融科技催生「微保險」 與傳統保險互補 提供大膽創新的「自助方案」

理財

廣告

金融科技令不少「不可能」變成「可能」,互聯網不再陌生,「微保險」概念應運而生,進一步提高大眾對保險及保障的意識。

撰文:康宏 | 圖片:Unsplash

「微保險」最初是為低收入家庭而設計,初衷是希望人人有保險,將「保障」普及化。近年出現不少觸目的保險產品,主要是其有著創新、獨特、靈活,以及具針對性,入場門檻普遍較低,不會對投保人造成負擔,較受年輕人歡迎。香港人對保險不陌生,隨科技發展,市面有不少大膽創新的「自助方案」。

一站式自助購買

一般透過手機應用程式(App),一站式處理投保、提交理賠或獲取賠償,用戶可按需要、逐日、自助購買保障。由於保障範圍、保障期均可細化,所以微保險保費相對便宜,每月低至數百元,甚至低至幾十元,考慮到銷售成本及行政成本,銷售渠道均以網絡平台為主。

市場上,亦不乏有一些創新及有質素的「微保險」。舉例早期有特別針對跑步活動的保險,用家可按需要揀選保障,以50萬元保額計,保障日期短至1日;長至90日,保費介乎78至414元。受保跑步項目包括越野跑、馬拉松、公路跑步及山地越野跑。要特別留意賽前訓練、慈善或贊助活動是否受保,亦要確保跑步比賽或活動符合受保資格。

「微保險」其實非常百變,擔心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發生交通意外,乘客都可自行買保險。有科技公司和傳統保險公司推出乘客微保險,可逐個旅程投保,最少可買十程,保費則低至40元,亦開創保險界的先河。

留意是否設自付額

筆者要提醒,這類保險產品針對市場痛點,不會造成浪費,建議投保人士宜留意有否設自付額,以及不受保的交通工具。總括而言,微保險的產品結構一般不會太複雜。惟始終是新事物,經手機App投保時,宜仔細查看受保條款、受保時間及不受保範圍,是否設有自付額。年長人士或不諳網上投保者,宜尋求獨立理財顧問從旁協助,確保資料填妥。

 金融科技催生「微保險」 與傳統保險互補
經手機App投保時,宜仔細查看受保條款、受保時間及不受保範圍,是否設有自付額。圖片:Unsplash

筆者認為,「微保險」不至於衝擊傳統保險的地位,正所謂「百貨應百客」,微保險與傳統保險面對兩大客群,相信不會出現惡性競爭;相反,甚至可以達互補之效,填補市場上一直存在的保障缺口。事實上,筆者多位客戶接觸微保險後,更能認清自身的保障需要,其後更加購了傳統保險產品,為自己佈防更全面保障。

延伸閱讀:【現金不值錢】40歲單親媽媽月入4萬元 十年後想送女兒到海外升學 手持大額現金應投資甚麼?

延伸閱讀:【個案分析】38歲已婚男目標年尾全家移民 BNO定居英國前的理財規劃

立即加入「經一共肥計劃」!獨家賺錢貼士

每日低至~$2!全年訂閱最著數

全新訂閱計劃內容將全面升級! 每日更新針對市場變化的投資分析,即使大熊市都搵到贏錢方法!經一亦定期專訪不同投資猛人為你指點迷津,深入淺出拆解脈絡。


每日低至~$2,加入「經一共肥計劃」!訂閱後能閱覽名家專欄及專題報道,更可參與會員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