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在香港: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哪些香港初創進軍大灣區較可享優勢?以問卷調查與實例分析機遇與挑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職場

廣告

粵港澳大灣區著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根據香港創業社群WHub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白皮書》,截至2019年,大灣區有43間獨角獸企業,總值1.1萬億美元,主要為電子商貿、健康科技、機械人、金融科技和生物科技企業。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顯示,由香港、深圳及廣州的創新及科技業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位居世界第二大科技集群,僅次於東京—橫濱科技集群。鑒於整體發展方向和創新成果,大灣區無疑是本港初創企業向外發展的主要市場之一。

原文刊於: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圖片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中新社、unsplash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向本地初創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瞭解本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表現,同時希望尋找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調查發現,本港初創企業認為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和較低的營商成本,近半數受訪者有興趣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然而,灣區內各市的體制差異,以及市場行情的不確定性,增加本港初創企業進入大灣區的難度。不過,大灣區機遇取決於企業的業務性質,符合大灣區整體發展方向的初創企業有明顯優勢。

大灣區坐擁龐大市場

調查結果顯示,20%香港初創企業已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設辦公室,當中71%落戶深圳,另有22%設於廣州,深廣以外的大灣區內地城市則不太熱門。所有受訪者中,34%企業於大灣區亦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業務運作,主要進行研究和技術發展,部分進行銷售與採購活動。43%表達有興趣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當中超過三分一(38%)正在物色當地的生意夥伴。

初創在香港: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圖:中新社

調查進一步瞭解吸引本港初創企業進駐大灣區的原因。在已經採取行動拓展大灣區市場的初創企業(包括已經在當地開設辦公室、有一定程度的業務運作,或曾經參加考察團)中,受訪者普遍(67%)認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45%更表示這是大灣區最吸引的因素。公司訪問中,不少初創企業表示,香港本地市場規模細小有礙於業務發展。他們積極開拓非本地市場,除了傳統歐美市場和新興東盟市場,大灣區市場也在考慮之列。

當問及現時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時,37%香港初創企業表示本地營商成本持續上升增加經營困難。因此,成本也是本地初創企業考慮進駐大灣區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分之一(37%)受訪者認為大灣區的營商成本較低。相比當地龐大的市場規模,18%受訪者認為成本因素更吸引他們進一步拓展大灣區。除此之外,部分受訪者認為在大灣區可以找到更多投資者(29%)、鄰近香港辦公室(24%)、當地人力資源技術水平高(17%)等。

初創在香港: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圖: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香港初創企業預期要適應不同的營商環境

看準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較低的營商成本等因素,近半數受訪者有興趣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三分之一初創企業已經在大灣區有業務運作。提及拓展大灣區市場存在的困難,43%受訪者有感內地的體制(包括稅務、法律制度等)與香港有異,阻礙他們的擴展計劃。港資企業須耗用額外資源來瞭解和配合內地的商業實務和作業流程,初創企業往往因資源有限而卻步。

其次,39%受訪者擔心市場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公司訪談中,部分本地初創企業對於政府政策抱有朝令夕改的印象,因此對於拓展大灣區市場表現不太積極。除此之外,本港初創企業進駐大灣區必須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不但體現在日常與當地客戶和員工的溝通,更影響企業的實際營商手段和操作方式。例如,不少企業提到在內地市場推廣的困難,香港使用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內地則常用微信和小紅書。另外,34%受訪者認為大灣區市場透明度不足,相信也間接增加香港初創企業對內地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初創在香港: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圖片:unsplash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當問及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表現時,香港在連繫海外市場的能力,相比於與內地市場接軌,受訪者普遍對前者表現更為滿意。不過,由於是次問卷調查於2020年6月至7月期間進行,解讀調查結果時必須注意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對受訪者意見的影響。

企業需要與政府政策錯配

過去兩年,香港政府積極協助香港初創企業,特別是青年創業者到大灣區發展。現時針對本港青年於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政策包括:

  • 2019年3月,青年發展委員會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為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
  • 2019年的《施政報告》宣布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邀請粵港兩地機構,包括雙創基地、大學、非政府機構、科研單位、專業團體、創投基金等加入聯盟,建立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

另外,2019年11月中央政府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公布16項政策措施,在創新及科技的範疇提及: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對進境動物源性生物材料實行通關便利,以及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限制。

不過,當問及吸引本港初創企業進駐大灣區的原因,只有14%受訪者認為現時市場具備有利的政府政策,調查結果反映現階段企業的需要與政府政策可能出現錯配。相對於金錢上的支援,香港初創企業更期望粵港澳三地在制度上的融合。有見及此,為吸引本港初創企業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以及推進整個灣區初創生態系統的成長,大灣區各城市需要進一步加強制度銜接,並積極向各市企業解釋當中的差異。同時,政府宜協助本地初創企業認識和瞭解在大灣區真實的營商情況,提供具透明度的市場資訊,增強企業走進灣區的信心。

初創在香港: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去年11月,林鄭月娥與深圳市主要領導會面,討論關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深港進一步合作。圖片:中新社

大灣區機遇取決於業務性質

雖然本港初創企業在拓展大灣區市場時遇到不同的障礙,不過是次研究發現企業在大灣區的機遇因所在行業而有所差異,不能一概而論。總結問卷調查結果和公司訪問中所得的資訊,以下類別的初創企業在大灣區發展有明顯優勢。

第一,符合大灣區整體發展方向的企業。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要發展健康產業,將有利本港生物科技及保健業拓展內地市場。不過,由於相關行業受政府嚴格監管,能否把握大灣區機遇始終取決於粵港兩地制度的銜接。倍靈科技首席執行官梁立慧提到,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曾經遊說香港政府與大灣區溝通兩地相關的法規,以便將來推出的醫療器械法規可以同時應用於內地和香港兩地。

第二,建議受內地進口規例限制的企業於大灣區內地城市設廠,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基地。綠芝園(Farm66) 創辦人譚嗣籇由數碼港介紹認識橫琴科技園,其後橫琴政府也主動邀請他在當地設立室內種植廠。橫琴科技園經重新規劃後,物流、城市規劃等配套全備,各項優惠政策如政府的一對一投資配對均十分吸引,綠芝園的蔬菜將可以直接供應給內銷市場。

然而,對於部分行業,香港企業在大灣區發展的優勢不太明顯。以資訊科技為例,初創企業要拓展大灣區市場,首要耗用大量金錢和資源發展一套可應用於內地城市、能夠相互兼容的系統。專注於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本地初創企業Dayta AI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屠厚鈞提到,由於內地系統不支援他們的串流技術,所以暫時無意拓展大灣區市場。

總括而言,大灣區機遇取決於企業的業務性質。初創企業應該時刻緊貼大灣區的發展情況,只要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以大灣區龐大的市場規模,無疑是本港初創企業向外發展的主要市場之一。同時,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大灣區的資源,包括較低的營運成本、充足的人才資源和技術水平等,幫助公司業務發展。

延伸閱讀:大灣區創業|數碼港支援香港初創 推數碼港大灣區青年創業計劃 與前海管理局加強合作 

延伸閱讀:內地營商|深入了解中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 信用擔保公司為何舉足輕重?|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中國經商智慧

^有關是次調查背景,請參閱原文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