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的詛咒 是贏家也是輸家 淺談行為經濟學

贏家的詛咒 是贏家也是輸家 淺談行為經濟學

投資

廣告

常言道:「貪勝不知輸」。贏到盡頭,就是輸的開始?投資講理性,可是,人類往往在作出決定時,被不理性的因素蒙蔽,造成誤判,甚至損失。這種被「不理性」影響決策的行為,叫做「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美國經濟學家李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 因對「行為經濟學」研究有卓越貢獻,因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撰文:經一編輯部  | 圖片:iStock、Unsplash

不理性行為影響投資決策

在1991年,他推出了著作《贏家的詛咒:不理性的行為,如何影響決策?》(The Winner’s Curse:Paradoxes and Anomalies of Economic Life)。提到「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這個概念,指投資者會因為過於自信、過分樂觀,而作出不理性的、高於市價的投資,於是由「贏」變成「輸」。
李察.塞勒以拍賣會作例子,他指出,一些贏家,以高價競投拍賣品後,卻不能憑該件拍賣品賺錢,甚至虧損,皆因該物品的價值被高估了,出價貴過拍賣品真正的價值。在股票市場亦一樣,他做過一個實驗,統計了紐約交易所某三至五年內,表現最好及最差的35個股票組合。發現三年後,「輸家的組合」竟然跑贏了「贏家的組合」,短線贏了,長線卻輸,從而證明「贏家的詛咒」的存在。

收益不似預期

石油公司競投石油油田鑽探權時,就經常出現「贏家的詛咒」。石油公司在出價投標前,往往會先參考專家的估價,不過,石油蘊藏量難以估計,專家也常常估價過高或過低。另一方面,參與競投的公司愈多,出價就愈進取,造成超高的中標價,倘若石油蘊藏量低於預期,中標的公司就由「贏家」變成「輸家」了。
還有一個「贏家的詛咒」的經典例子,就是英國於2000年進行3G頻譜拍賣,五個3G牌照令英國政府獲得25億英鎊的鉅額收益,佔當年稅收的一半。可是,投得牌照的電訊公司最後的收益卻不似預期,賺不了錢,甚至負債纍纍,由「贏家」變成「輸家」。

贏家的詛咒 是贏家也是輸家 淺談行為經濟學
石油公司在出價投標前,往往會先參考專家的估價,不過,石油蘊藏量難以估計,專家也常常估價過高或過低。

延伸閱讀:史翠珊與潘朵拉效應 欲蓋彌彰愈蓋愈彰

相關文章:古有哥倫布豎雞蛋 今有創業家改變世界

相關文章:羅斯福的「爐邊談話」 危難中與民眾圍爐取暖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