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慘成「中丐股」 美股科技股卻屢創新高 博巨企回購 8大科技股值得長線持有

投資

廣告

中、美科技股的表現大不同,前者仍不斷傳出利淡消息,就算有輕微反彈,亦未見強勢回歸;但美國科技股連連創新高,連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Nancy Pelsoi) 也賺了一大筆。投資者應等待中國監管風波緩和、甚至完結時,才沾手中資科技股。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plash、中新社

美國經過數月低迷之後,已東山再起,大型科技股持續跑贏其他板塊,數間科技巨頭近幾日創出歷史新高。

蘋果公司(美股代號:AAPL)上週五(9日)再創歷史的收市新高;較早前,該股自去年1月以來,再次錄得歷史新高。微軟(美股代號:MSFT)及亞馬遜公司(美股代號:AMZN)分別也在花此前創出歷史新高。

根據Bespoke Investment的報告,標普500指數自5月12日至7月初以來,由低位升了7.3%,其中逾一半的升幅由8間科企貢獻。

8隻科技股分別是蘋果公司、亞馬遜、Google母企Alphabet(美股代號:GOOG)、Facebook(美股代號:FB)、微軟、Netflix(美股代號:NFLX)、輝達(美股代號:NVDA)和特斯拉(美股代號:TSLA)。

公開文件顯示,佩洛西及其丈夫也憑着投資大型科技股,「撈」了一筆。他們持有蘋果公司、亞馬遜、Alphabet、輝達、微軟,以及部分大型科技的認購期權。

延伸閱讀:踏走Cathie Wood 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被封「新女股神」 成功點中兩隻倍升股

復甦料減慢 反成買入巨企契機

回顧科技股早前的大跌市,投資者紛紛逃離美國國債市場、摒棄科技股,爭先恐後地買入傳統股,看好美國經濟快速及強勁復甦。

隨美國國債債息走高,能源公司、銀行及其他金融股飆升。惟美國重啟經濟再遇上變數,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指,由於高傳染性的Delta變異株流行,以及疫苗接種速度變慢,導致美國疫情再起。

美國經濟復甦可能因而減慢,市場的投資主題再一次回到科技股,尤其是大型科企。美國即將踏入第二季的業績期,市場普遍認為,不論是增長股還是傳統股,皆有望交出好成績。

分析預計,科技股盈利增長可達到31.7%,宜買入作為長線。

美銀指出,美國科技股長期擁有豐富的投資題材,企業孟盈利支撐後市的增長動力,而且力道強勁。惟該行料,科技股短期內波動更大,建議分批布局、定期以定額的方式買入。

市場調查公司Vand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5間科技巨頭料有雙位數的收入增幅,亞馬遜預計增袖為30%,Alphabet和Facebook料高達50%。

若這些企業公布業績後,市場「sell the fact」,投資者可考慮趁但低買入,因企業前景仍然不錯。整體而言,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收入增幅預計也有19%。

博回購 科技巨企值博

再者,這些巨企盈行能力較佳,當持有較多現金、又要維持一致的派息政策,很大機會回購股票,勢成為股價再升的催化劑。

信評機構穆迪(Moody’s)上月公布統計數據,指企業在2020年持有的現金飆至新高,隨着企業前景和信心提高,料美國非金融企業今年股票回購支出回升。

根據穆迪統計,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及Facebook是五大現金最充裕的企業。

以板塊來分類,科技業現金持有量最大,達到8,880億美元,佔整體41%;其次依序為零售、醫療保健與製藥及製造業。

不過,這些科技巨頭亦要面對監管風險,例如Google遭法國罰款逾2億歐元,只是監管風暴沒有來得像中國般快。

(圖片來源:中新社)
(圖片來源:中新社)

中資科企監管陰霾未散

根據彭博統計,截至7月9日的過去12個月,由百度 (09888) 、阿里巴巴 (09988) 及騰訊 (00700) 組成的等一籃子中概股巨頭「BAT」,下跌約2%。

相對而言,由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及Alphabet組成的「FAAMG」,同期大升了四成。數據顯示,「BAT」預期市盈率平均為21倍,遠遜於美國同行的31倍。

如此的結果,相信是拜監管當局「所賜」,而且監管可能陸續有來。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發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外國上市前,必須向網信辦申報網絡安全審查。

美媒引述消息人士指,短片平台抖音母企字節跳動因應當居要求,集中處理數據安全風險,將無限期擱置海外上市計劃。惟有消息指,中央從未叫停上市計劃,只是監管機構擔心數據安全的合規問題。

根據研究數據,中國限制內地企業境外上市,預計約有70間位於香港或中國的公司受到影響。瑞士盈豐銀行分析師預料,科網股繼續受監管影響,估值受壓制,下半年表現將較弱勢,並對港股造成壓力。

故此,儘管中資科技股股價稍為反彈,但未正式轉強,奔上監管紅線未明,「無貨」的投資者不宜沾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