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專訪】提出融資建「明日大嶼」 王兟自揭與紫荊黨淵緣

政府低調鋪路3年「明日大嶼」前期撥款已是「終極一戰」 獲批等於勢在必行

投資

廣告

以往多個重大工程前一定有「可行性研究」,惟今次「明日大嶼」的撥款,只為「前期研究」工程,所謂的前期研究獲批,代表甚麼?是否代表「上馬」呢?

撰文:經一編輯室|圖片:unsplash

翻查資料,具爭議性的大型工程,不論是高鐵、蓮塘口岸、港珠澳大橋都有進行「可行性研究」。

在5.5億元明日大嶼前期研究撥款通過後,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於Facebook撰文,表示不明白當局為何省略「可行性研究」,又批評當局偏離正常程序、倉卒行事,並憂慮會因考慮欠缺周詳而「走冤枉路」和「花冤枉錢」,最終出事要由市民承擔後果。

跳過「可行性研究」,讓一般大眾認為前期研究撥款的通過,意味著「明日大嶼」是事在必行,等於批淮項目「上馬」。

但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強調,現時是希望開展研究,而並非立刻開展填海,研究將就財務、環境及交通等進行評估,預料需時約三年半,期間會諮詢公眾,故社會仍有充分時間,在取得更準確及全面的數據後再作最終決定。

不過如果翻查政府以往的手法,如今的撥款基本已經是「終極一戰」。

本土研究社早前發表文章,指出政府過去近10年,每項大白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結論都是「可行」,即使項目有困難,但政府都會「迎難而上」推展項目。

劇本早已預備

該社指,高鐵、港珠澳大橋、落馬洲河套地區等極有爭議項目,就是被「可行性研究」確立其需要及可行性,但現實往往是相反,高鐵跟港珠澳大橋最終卻是「超支、延期、用量極低,日日蝕錢,變成『吸水大笨象』」,並預計明日大嶼的研究結果必然是「可行」。

翻查2008年,在大橋撰寫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當中指大橋通車初期,車流量估計為每日9,200至14,000架次,即每小時383至583架次。

根據運輸署、運輸及房屋局、大橋管理局數據,在大橋開通後的首年,大橋總車流量達約144萬架次,即平均每日只有4,115架次,可見「可行性研究」其實並「不可行」。

本土研究社這篇文章提到,這類大型基建一般有推行的劇本,而且早就埋下伏筆。

文中以港珠澳大橋為例,200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香港政府委託綜合運輸研究所進行《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繫的研究》,並確立興建港珠澳大橋需要。

2004年,先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處理如何(how)興建大橋,由此可見,所謂「可行性研究」只是處理技術上問題,並不會研究「應否興建」(why and what)的問題。

所以當一個基建項目走到「研究」這一步,其實是勢在必行。

「明日大嶼」也出現類似的劇本,2017年,政府低調把「東大嶼都會」納入《可持續大嶼藍圖》。

當時主要是宣傳,大嶼山本島的「南保育、北發展」,同時把大嶼山的發展定位為大灣區「雙門戶」的重要節點。

2018年「土地大辯論」,把「東大嶼都會」包裝成「明日大嶼」計劃,公眾此刻才意識到政府要花巨額公帑填海。去到2019年,再被踢爆將有第二條高鐵由深圳直插「東大嶼新中心」。

因此,本土研究社認為跳過「可行性研究」,直接到「前期研究」,意味已經不存在「應否興建」的問題,再者當局如今已直接考驗「明日大嶼」的融資方案,可見在撥款通過後,基本上是「過咗海就係神仙」。

黃偉綸表示,「明日大嶼」可透過不同融資方式發展,並會小心研究計劃的融資方案,過往沙田第一城計劃亦相當成功。

透過公私合營的方法,填海費用由私人機構承擔,私人機構拿取少部分土地做私人房屋項目發展,大部分土地會交回予政府興建公營房屋,亦會做香港經濟所需求的例如工業區、道路等。

官商勾結溫床?

但有分析指出,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未必符合港人利益,私人機構只為利益而參與,所有較值錢的地段或成為發展商的囊中物,並發展私樓,公共房屋也只能建於較為偏僻的地方,此類合作最後或會犧牲公眾利益,成就發展商利潤。

其實坊間曾有人提出不同的融資方式,TOM集團(02383)前行政總裁、慷慨資本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兟就在全港所有報章頭版落廣告,倡議一個「創新公私營合作」(PPPP)方案。

他建議由香港750萬人集資,每人一股,每股10,000元,再通過機構投資者融資250億元,再發債10,000億元取得11,000億元的資本,以開發「明日大嶼」,並指日後可進一步上市作集資。

新成立的政黨「紫荊黨」也建議由全港居民均等持有股份公司,投資一萬億港元。

有分析指,此類的融資方式目的是繞過立法會監察,倘利用此類方式就可以隨心進行利益輸送,從而不再受到反對派牽制。

不過建制派、政府也沒有回應以上由坊間提出的融資方式,但翻查資料,以往的大型工程均有超支,而且的確有多間中資、國企的工程公司參與其中。

沙田第一城填海工程

1979年,香港政府為發展沙田新市鎮,計劃於該處進行逾600多萬平方呎的填海工程,最終以由恒基兆業牽頭,新世界發展、新鴻基地產及長江實業等四間華資地產商組成的聯營公司「百得置業」以2,000萬港元投得工程。

填海完成後,其中約七成土地交還政府發展公屋及社區設施,其餘約250萬平方呎,則發展為私人住宅項目,並於1981年至1987年分階段落成及入伙。由於該處為沙田市第一號地段,故項目被命名為「沙田第一城」。

低調鋪路3年-明日大嶼前期撥款獲批-等於勢在
高鐵、港珠澳大橋、落馬洲河套地區等極有爭議項目,就是被「可行性研究」確立其需要及可行性,但現實往往是相反,高鐵跟港珠澳大橋最終卻是「超支、延期、用量極低,日日蝕錢,變成『吸水大笨象』」,並預計明日大嶼的研究結果必然是「可行」。

相關文章:林鄭:「明日大嶼會為香港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前期研究開始 再現輝煌首先要有錢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