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翠珊與潘朵拉效應 欲蓋彌彰愈蓋愈彰

史翠珊與潘朵拉效應 欲蓋彌彰愈蓋愈彰

投資

廣告

愈禁愈想看、愈禁愈想買,這大概是人類的天性吧!國際巨星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就做了一個「最佳」示範。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iStock、unsplash

2003年,荷里活影星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控告業餘攝影師Kenneth Adelman,拍了一張她位於加州馬里布(Malibu)大宅的照片而侵犯其私隱權,要求賠償及刪除照片。 Adelman則表示,當時上載了12,000張照片到攝影網站,本想記錄加州海岸線被侵蝕的程度,與及當地的房地產發展,芭芭拉•史翠珊的大宅照片是其中一張。結果,法官裁定控訴不成立。

娛樂圈的史翠珊效應

這張大宅照片原本只有6次瀏覽量,事後因芭芭拉•史翠珊之名,瀏覽人次瞬間飆升至42萬人次。 這件事被一位記者Mike Masnic稱為「史翠珊效應」(Streisand Effect),意指一些名人意圖控制或掩蓋一些訊息及事件,反而令該事件被更多人知道。簡單來說,就是欲蓋彌彰。

在歐美娛樂圈,同類事情亦屢有發生。美國女歌手碧昂絲(Beyoncé)於2013年,透過經理人要求Buzzfeed網站刪除一批她演唱時面容扭曲,她認為「不好看」的照片。 Buzzfeed拒絕要求,更為該批照片特地造了一個專頁,並配上標題—「碧昂絲的公關不想讓你看到的照片」(The “Unflattering” Photos Beyoncé’s Publicist Doesn’t Want You To See),結果網民瘋傳之餘,亦引發「二次創作」風潮,瘋狂「惡搞」該批照片。

禁止出版反變免費宣傳

商業方面,今年2月,蘋果公司(Apple)App Store前經理Tom Sadowski,在德國出版了一本新書《App Store Confidential》。 蘋果公司指,Sadowski洩漏商業機密及違反聘用合約,要求禁止發行、回收所有已流通的書本,與及銷毀所有手稿。 Sadowski則否認此書有透露任何公司機密,並與出版商一同拒絕蘋果公司的要求。 蘋果公司的行動成為免費宣傳,結果令這本書熱賣,成為亞馬遜公司(Amazon)「政治參考」類書本中,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暢銷書,再次應驗了「史翠珊效應」。 這種「愈禁愈想看」的現象,除了稱為「史翠珊效應」外,亦屬於一種心理學現象「潘朵拉效應」,是指人類對一些「禁令」的好奇與反叛心理,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

相關文章:古有哥倫布豎雞蛋 今有創業家改變世界

相關文章:羅斯福的「爐邊談話」 危難中與民眾圍爐取暖

史翠珊與潘朵拉效應 欲蓋彌彰愈蓋愈彰
這種「愈禁愈想看」的現象,除了稱為「史翠珊效應」外,亦屬於一種心理學現象「潘朵拉效應」,是指人類對一些「禁令」的好奇與反叛心理,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