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升完開始大跌? 散戶在跌市可以做的3種對沖方法

投資

廣告

美國股票市場經歷3月疫情至今的報復式上漲後,又在8月尾迎來消耗性上漲,即是以散戶為主的短期投機主導市場走勢,這種走勢會導致極端上漲和極端下跌,Tesla(美股代號:TSLA)曾單日暴跌21%後又在隔日上升10%便是很好的例子。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lpash

根據各項數據,8月分市況可能是歷史上最為貪婪的時間點,看跌期權比例達到了歷史最低,市場頭部股票的波動率持續暴跌,顯示市場共識對於科技成長股的認識高度一致,但指數的波動率卻是在市況上升時同樣上升。

槓桿操作導致大波動

而這個現象的成因早前就由外媒揭露源由,日本的綜合企業軟銀(日股代號:9984)在過去一個月中動用百億計美元於FAAMNG股,據報導,軟銀以一半正股一半做多期權的方式投入科技龍頭股之中,而由於期權本身帶有槓桿作用,軟銀總計涉資超過500億美元做多。

值得留意是,要提供40億美元等值的做多期權,對家一定要有相應的做空期權,而手頭上亦需要有一定的正股用以對沖股價上升所帶來、理論上屬無限損失的風險,故在8月的時候急於搶購FAAMNG的正股來對沖,亦做就美國股市8月來的一波升勢,但這樣的操作卻把FAAMNG的股價抬得更高,造成惡性循環。

應對跌市3種程度操作

1. 檢視倉位分辨個股去留

第一種,是在跌市時檢視自己的手上持倉,分辨那一種是長期投資,那一種是短期投機。筆者並不建議投資者在面對跌市時將手頭股票全部拋售,以3月的世紀跌市為例,如果在跌市時賣出手頭持股,便很有機會錯失後來報復式上升的走勢。

以長期投資及短期投機的界定而言,長期投資應以5年起跳,如果跌市不是因為公司的經營狀況有顛覆性的變化,生意模式受到極大的印象的話,理論上並不應該拋售股票,因為股票在短期來說出現波動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是短期投資的話,如果觸及止蝕位的話,便應該嚴守投資紀律賣出股票。

2.對沖已有持股

第二種,為多數有一定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所採用,因為當投資時間拉長,手頭上的持倉必定是長期看好的股票,不會輕易賣出。而為了對沖股市的不確定性以及股價下行風險,資深投資者這時候便會做空市場以對沖手頭上的持股。

以美股為例,不少投資者會採用反向ETF作為對沖工具,但值得留意的是,美國ETF的槓桿比率最多為3倍,例如3倍反向納指ETF(美股代號:SQQQ)、三倍做空道瓊30指數ETF(美股代號:SDOW)及三倍做空標普500指數ETF(美股代號:SPXU)等。

但以上的三倍做空ETF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成本太高,即使是像以上三隻3倍槓桿的反向ETF,其對沖比率只有33%,即是代表每等值30,000元的持倉,便需要額外10,000元的資金。另一個方法是做波動指數(VIX即坊間常說的恐慌指數)長倉,而VIX與指數的負面關幅度更大,波動幅度亦會越大,能以最小資金對沖持股。

舉例早前3月的跌市中,標普500指數下跌了約30%,但同期VIX竟上升超過370%! 即是代表每等值30,000元的持倉,只需要額外2,400元的資金作對沖,比10,000元足足少75%!

3.靠大跌時的波動率賺錢

一般來說,靠做空股市勝率不高,因為股市的下跌幅度,時長通常難以預測,所以要在跌市中賺錢, 較理想的方向是以跌市時會大升的波動性(Volatility)為標的的期權及VIX指數,簡單來說,當市場波動率越高,期權的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lity)(潛在的價格升幅)就會越高,期權的價值就會更高。

引伸波幅從期權的市場價格反映了市場對相關正股未來的波幅的預期。假設所有因素不變,引伸波幅越高,期權(不論認購或認沽)價格越高,反之亦然。

而當跌市的時候,期權的引伸波幅(潛在的價格升/跌幅)就會越高,期權的價值就會更高,這時候就是賣期權的的時候,尤其是最為安全的 short Deep out of the money put(極度價外認沽期權短倉),如果選擇一些較目前市價低40%以上的短期合約(1/2個星期),股市在兩週內大跌40%的可能性老實說不大,而且用市價結構買下股份長期持有虧損幅度相信亦有限。

在普通時候,Deep out of the money put由於價值只有時間值,故價格不會高,但遇上突然大跌市下,便會因為引伸波幅拉升令期權價格變高。所以若是在一些長遠看好的公司上使用short Deep out of the money put,唯一的風險便是開啟合約過多令自己「爆倉」沒有錢接貨,但只要量力而為,其實教科書上說的short put的最大風險是當股票跌到0時會輸無限錢的概念實際上是不會發生。

股市大升完開始大跌? 投資者應對大跌市的3種可行手段
投資者應對大跌市的3種可行手段

延伸閱讀:【美股策略】美國大選逼近 特朗普贏面急增 若成功連任將利好2個行業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