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指聯繫匯率行之有效 對穩定香港貨幣金融基石至為重要 回顧當年「任三招」

投資

廣告

任志剛曾任金管局總裁,有份參與創建聯繫匯率制度,難得邀得任志剛訪問,他亦有談談對聯繫匯率的看法。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香港早於1983年10月17日實施聯繫匯率。聯繫滙率屬貨幣發行局制度,港元貨幣基礎得到外匯儲備十足支持。貨幣基礎有任何變動,外匯儲備須按固定匯率作相應變動。現時金管局在7.75港元兌1美元提供強方兌換保證,銀行可要求金管局賣出港元。另外,金管局在7.85港元兌1美元提供弱方兌換保證,銀行可要求買入港元。

任志剛 聯繫匯率 金管局在7.85港元兌1美元提供弱方兌換保證,銀行可要求買入港元。
金管局在7.85港元兌1美元提供弱方兌換保證,銀行可要求買入港元。

有利香港整體利益

當市場對港元求過於供,港元匯率升至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隨時向銀行沽出港元、買入美元,增加總結餘,推低港元利率,港元匯率隨之從強方兌換保證水平回落。相反,當港元匯率跌至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隨時向銀行買入港元,減少總結餘,推高港元利率,港元匯率隨之從弱方兌換保證水平回升。

任志剛強調,聯繫匯率是香港貨幣金融穩定的基石,過往相關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他亦表達過意見。 任志剛再三表示這個話題比較敏感。

「我需要謹慎一點,免得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又或讓人有藉口興波作浪。」

他指出,聯繫匯率至今屹立不倒,證明行之有效,對香港整體利益有好處,期望金融管理當局能無時無刻保持警覺,不能鬆懈,確保制度運作完善,符合香港的最佳長遠利益。他亦有信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直以認真看待有關工作。

相關文章:任志剛為香港金融制度感自豪 難被取代或淡化:除非法治受損

任志剛 聯繫匯率 任志剛指聯繫匯率行之有效 對穩定香港貨幣金融基石至為重要 回顧當年「任三招」

從掛勾英鎊至掛勾美元

原來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前,港元匯率制度曾出現多次改變。1935年之前,香港實行銀本位貨幣制度,銀元是香港法定貨幣。其後,港府放棄銀本位制度,港元改為與英鎊掛鈎,當時的兌換率是每1英鎊兌換16港元。

然而,1967年英鎊突然貶值14.3%,港元與英鎊的匯率調整為14.55港元兑1英鎊。1972年中,英國政府決定讓英鎊自由浮動,港府宣布將港元與美元掛鈎,當時美元仍然是實行金本位,當時的匯率是1美元兌5.65港元,其後轉為1美元兌5.085港元。時至1974年11月,市場對美元失去信心,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金不再實行金本位,港元開始自由浮動。可是,在浮動匯率期間,香港經濟出現大幅波動。通脹亦由1975年的2.7%,大幅攀升至1980年的15.5%。

延伸閲讀:金管局入市接港元 香港幾時加息 睇一個訊號 |弱方兌換保證 |聯繫匯率

當時國際資金開始憂慮香港前途,港元大幅貶值,1974年1美元兌4.965港元,到1983年港元匯率已經貶值至1美元兌9.6港元。 為穩定港元匯價,港府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新政策,將港元按7.8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鈎。

這項安排成為了香港目前的貨幣制度的基礎。其後金管局不斷改良貨幣制度,當中包括外匯基金票據計劃、引入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以及修訂貼現窗機制等。 2005年5月,時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更發表「任三招」:

  1. 推出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會在7.75水平向持牌銀行買入美元
  2. 金管局7.8水平出售美元予持牌銀行的弱方兌換保證,移至7.85水平
  3. 設立雙向兌換保證,金管局可選擇進行市場操作,買入賣出港元

環球貨幣發行局的經驗

任志剛指出香港實行聯繫匯率行之有效。聯繫匯率是貨幣發行局的實例,其實還有甚麼地區使用貨幣發行局制度?其他地區實行貨幣發行局的經驗又是如何? 全球還有很多地區實行貨幣發行局的匯率制度,包括百慕達、開曼群島、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丹麥。這些地區的貨幣有些與美元掛鈎;有些與歐元掛鈎,有些與英鎊掛鈎。

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多年後,1998年8月香港遭到對沖基金狙擊,既累積大量港元淡倉,同時沽空港股。 當時港府毅然動用1,180億元入市以支持港股,同時透過推高港元拆息,增加沽空港元成本,逼使對沖基金知難而退。 其實,阿根廷亦曾實行貨幣發行局制度,最初以阿根廷披索以1兌1比例與美元掛鈎。然而,在2001年卻爆發危機。 從2001年起,阿根廷便陷入危機,但都無力回天。最終阿根廷被迫放棄聯繫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