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投資

另類投資締造平台經濟的機遇 |華坊

投資

廣告

這些年,在疫情、戰爭、地緣政治等各項因素影響下,資本市場動盪不已,以往金融界常用的技倆——以調整股票與債劵比例以降低投資風險的策略再不可行,當股市斷崖式下跌時,資金理應避往債市,無奈這傳統避險策略卻「失靈」,各類債劵同樣大跌,投資者不能借此減低損失,在這甚具挑戰的市場下,全球投資者不得不努力尋找其他其投資回報的渠道,因而造就了另類資產投資的熱潮。

另類投資 平台經濟
(圖片來源:unsplash@Klara Kulikova)

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又稱為非主流投資,是一種有別於股票、債劵、定期等傳統投資方式,投資的類別由金融工具如私募股權、對沖基金等,到實物投資,如房地產、藝術品、紅酒、名錶甚至Lego也納入另類投資的類別。

另類投資與市場相關性較低,因此被視為資產配置中選擇的一項,唯,另類投資其中一個風險是流動性風險,即資產難以在公開交易市場上交易,因此,投資這類型資產時,投資者需深諳箇中的風險方為上策。

在評估界別裡,有一個評估常用的參數,名為「缺乏市場流通性折讓/折扣」(Discount for lack of marketability (DLOM)),這折扣是指資產能否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出售的能力,是量化一項資產變為現金的難易程度的參數。

在一個相對流動量高的市場,買賣雙方可以迅速就售價達成協議;在一個相對缺乏流動性的市場中,一項資產必須打折才能快速出售。

舉例來說,在股票市場,bid/ask spread就是體現「缺乏市場流通性折扣」的指標,而現金就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因為它可以立即按面值交換商品和服務。

另類投資 平台經濟
(圖片來源:unsplash@tierramallorca)

在另類投資的世界裡,「缺乏市場流通性折讓/折扣」正無情地蠶食投資回報,如藝術品交易,某些拍賣平台動輒就收取買賣雙方各高達30%的交易費,無疑,高昂的交易成本讓另類投資成為財富配置中永遠的配角。卻,平台經濟的出現打破另類投資者面對「交易難」的窘局。

以往,在缺乏自由市場的情況下,拍賣成為幾乎是唯一可以讓買賣雙方對標的資產的成交價達成共識的方法,卻,多元的平台經濟將打破這箇有的交易方式。

透過網路平台,眾多的參與者有著明確分工,平台營運者可以聚集社會資源與合作伙伴,通過聚集人氣、擴大用戶規模,使參與各方受益,達到平台價值、資產價值、服務價值最大化的三嬴局面。

經歷過多年的洗禮與進化,平台經濟無疑擁有巨大魅力,強者可以掌控全局,勝者全取(winner takes all),弱者只能在競爭中被淘汰。築巢引鳳的特點為平台經濟注入動力,而不少研究顯示,交易促成型的平台比廣告型平台的估值高餘兩倍,廣告型的平台能只提供資訊予消費者,唯,交易平台確確切切促成了成交並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缺乏市場流通性其中一個最大的成因是資訊不流通,而平台經濟將一步一步打破這壁壘,並能更有效縮短買賣雙方議價的距離,「去中介化」的平台經濟將成為另類投資興旺的催化劑。

撰文:羅珏瑜(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的駐地企業家、華坊執行董事,提供資本市場相關的專業服務)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羅珏瑜圖片來源:unsplash@Klara Kulikova、unsplash@tierramallorca